最强毕业电影
压路机和小提琴是一对绝佳的符号。压路机与小提琴,多像俄国人粗粝与艺术兼而有之的民族性啊。什么表达阶级的不可跨越我真是认同不了一点。阶级的屏障固然存在,但真善美的体验是共通的——小提琴能感动工人瑟黎卡,压路机也能给小男孩萨沙带来欢乐。
铁球砸烂旧世界露出新大楼的隐喻还是稍显生硬了些,不过日后的老塔会走出这种生涩。
还有,关于镜子与水洼,什么镜花水月、逝去的哀伤巴拉巴拉,你妹!真正伤怀的镜头语言没有那么短促,本片自始至终用的了相对明快的节奏,连幻想部分也依然如此。水潭和镜子映照出的事物都是美丽的,让我记起来小的时候就是看到镜子和倒影,都会觉得里面很美很神奇的那种感觉。我想部分豆友真是做阅读理解把脑子给做僵了。
固然,本片的浅淡伤怀是存在的,但是那充其量是一种淡淡的遗憾,正如我们生活中已然经历过的无数遗憾。
不过,这也算是伟大艺术的特质吧,呈现但是不评判,在感受被思维解读之前就已经用光影留存了下来,它在那儿等我们体悟,提供千人千面的体验。很多时候,你心里面有什么,它就是什么。
小时候遇到对小孩子很好的叔叔带着自己玩的体验;因为爹妈阻挠没能信守约定赴会的愧疚;想告诉对方真相却阴差阳错没能如愿的不甘;合群跟不合群的烦恼;你爱上的人真不一定会爱上自己......这部电影驾轻就熟抓住了生命里面那些让人极度共鸣的感受。镜头非常流畅,简洁里藏着巧思。剧情无高潮不落窠臼,却也有起伏来抓人走。尽管没啥显著妙手,但却在方方面面逼近了教科书。
我觉得对电影制作者来讲,把这部片子吃透,不能让你出彩,但至少不至于掉进莫名奇妙标新立异的坑里。对于无数试图看明白艺术电影,却被大湿们似乎不明觉厉的表达吓跑的朋友来讲,也很合适看这部入门来着。
29岁拍出这样的片子,能较量一下的估计也就罗曼·波兰斯基的《水中刀》。(可惜波兰斯基比老塔小一岁,他拿出《水中刀》的1962年,威尼斯面对的的是《伊万的童年》,惨惨惨)。波兰斯基自始至终是冷酷的,欲望涌动的。老塔则自始至终是诗意的,悲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