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编年体

秃头歌🤖
秃头歌🤖 @baldbot
玻璃与少年 - 评论

读的时候一大乐趣是,边读边猜这一首成诗的年份。读完题目猜一次,读完第一行猜一次,读完第一节猜一次,读完整首再猜一次。然后再看结尾标注的年份,收获做题后对答案那一刻的快感。

题目大概可以猜主题,第一行和第一节大概能看到行文风格,到读完时已经印证了前半段的大部分猜想,当然偶尔也会推翻。

最早的是2011年,最晚是2018年。大概可以划分成2011——2014,2015——2016,2017——2018三个段落。如果说第一段是少年,第二段是玻璃,第三段就是玻璃与少年了。

一开始惊讶于13年就能写出这样好的句子了,后来发现莲花妙谛四个字大概是对少年诗人最好的形容了
第一次见到胡老师是在16年夏天。最近一次见胡老师是今年夏天。恰巧两次都是蒙尘细雨的午后。胡老师说他仍然是暗黑系诗人/歌者,但我觉得这一层暗黑,比起16年时,好像已经幽默许多,也举重若轻许多。

2011到2018,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是胡老师越来越少写爱情诗了。读到《小妮子》时牙齿都被甜到绵软,什么时候能再听一次只会在河边被说起的童话?不过今年也听到了《雨中曲》,单曲魂环了好几天,让我这个被🔒在水泥铁盒子里的精神肥宅,也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雨——也记起了大萝卜向我提示的,拥抱的味道。

被爱情滋味腌渍过的大萝卜。

别谈灵魂,别谈性。

我觉得这颗雨中大萝卜可以谈一谈。

序言也是诗,后记是论文——但都关于巧克力与玻璃。或者说后记就是他所言的那层,透明的纸。

其实一开始读序言时产生过一丝困惑。要撑起这样巨大的疼痛与甜蜜的,这样的生活究竟存在么?这种疑惑在一遍又一遍听《雨中曲》和一行行把诗读下去的过程中,全部消失了。

虽然感谢这种困惑的消失。还是希望少年与玻璃也可以体味世俗的快乐,也能在混乱的世界里看到一丝来自秩序的幸福。

嗨,是我自己都没有的东西——这种希望太无力了,但却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