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 camp crush

结局白雪纷飞的圣诞场景似乎在提醒我其实身处十二月的风城,但可惜走出影院迎面而来的寒风还是把我打了个措手不及。逃进街角的星巴克点了一杯热咖啡窝在角落的沙发,旁边的老绅士慢悠悠地读着报纸,吧台络绎不绝的人流讨论着开心的不开心的或者无所谓情绪的话题。我隔着耳机里的Visions of Gideon听着交谈声,报纸翻动的声音,开门关门的声音,门外更广阔世界的声音。 就像电影的最后一幕。柴火噼啪燃烧的声音,餐盘刀叉碰撞的声音。Elliot心碎的声音就像Visions of Gideon,漂浮在这些日常之上,静悄悄的。
看电影之前原著只看到了Part I。原著中大胆又怯懦的大段心理独白,对Oliver身体极致的描写,很容易看见一个敏感多思的孩子甜蜜而绝望的迷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很适合在观影前看原著的电影。电影完全超越了我对书中描写画面的视觉想象,而相比起更加无声含蓄的影像,文字补充了那个表面平静的少年内心汹涌的暗流,好像能感受到少年略微屏住的呼吸,有力跳动的心脏,他将Oliver的泳裤拿在手里,内心的极度紧张和极度欢愉。 电影前段碎片式展现了两人相处的日常,却并不突兀地推进了Elliot从惊鸿一瞥到彻骨迷恋的过程。这点在书中也有提及:当回忆起那段夏日时光,很多事情都只是闪光的碎片,顺序早已无法得知。
我觉得最为宝贵的就是这些碎片的日常感。宽大的衬衫或者T恤,短裤,光着脚到处奔跑,少年与青年细长舒展的手脚,泳池边的果汁,挥不开的苍蝇蚊虫。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起的尘土,水腥气,若有似无的汗味。 太熟悉了,这一切都太熟悉了。谁不曾在年少时期有过那样一个夏令营,青春的悸动找到了一个出众的人便完全地倾泻,带着孩童的怯懦却又少了孩童的无知无畏。一段远离日常的生活,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神一样的人物,明明清楚注定的别离,却还怀抱着天真不经世事的期待,因为跨越这个夏天的重聚实在太过浪漫,跳出日常的时光又足以让人产生过于乐观的幻觉。 只是Elliot比我们大多人更难也更幸运。他得到了最好的。即使奇迹并没有发生。 所以我也更愿意将这部电影看做是coming of age。我实在太喜欢这个结尾。Elliot戴着耳机蹦蹦跳跳地回到一派圣诞氛围的家里,仿佛生活从未让他失望,那个夏天折磨他的暗恋与别离仿佛从未出现。电话来了,并不是专门为他而来——那更像是成年人的礼节了:向招待过自己的恩师问候并知会自己的婚讯,至于那个永远留在夏日的男孩,他记得,却又忘了;他记得故事的梗概,却忘记了细节的呓语。Elliot对着听筒一遍遍重复着“Elio”,男孩就在那一刻明白了奇迹并不会到来。他的心碎了,却还在这个日常中。他面对壁炉的火焰静默地流泪,身后的厨娘一如往常地准备着晚餐。 他的心碎了,他的世界崩塌了。但日常生活并没有。他的心碎过于细小,在这个世界几不可闻。他的骄傲阻挡着碎片叮当的声响,他无法向这个世界大声质问,他捧着自己破碎的心跟着世界继续旋转,终于有一天会回到戴着耳机哼着歌,却又有什么不一样了。 这就是青春啊,就是尘土味,水腥味,汗味。只有敏感的少年才会像第一次认识世界般将这些夏天的气味与自身的人生体验联系得突刺紧密,才能将它们记得如此清晰。
Oliver呢?作为少年幻想对象的Oliver,换个滤镜我或许会刻薄地觉得他是个玩弄少年的感情渣男,但也许这也是他的一个coming of age的reflection。一个骄傲的美国人,他的魅力面面俱到地照顾每一个人,但当这些还未成为他的习以为常之前,他又经历过怎样的心路?或许就像Elliot,也会憧憬着一个更完美的人物,直到相似的心碎,年岁的磨砺,逐渐粗糙的内心。 当他看见青涩的Elliot,他是否想起了自己年少时期的生命力?就像书中提到,他那看似游刃有余的“Later!”有时也不过是怯懦的逃避和伪装的潇洒。他也在害怕,害怕伤害Elliot,害怕自己成为那个人。 成年人或许更现实,也更勇敢,因为悸动和性不再是他们生活中的大头。他们可以抽身而出回到现实。心痛吗?一定会有的,但未必会心碎,不会像少年一样感受到世界的崩塌。 因为他是个圆滑的成年人了啊。可在这个夏天,他又回忆起了他的青春。
他们两个其实都是勇敢又怯懦的人。所以他们两个都是你我最熟悉的人。机缘让他们相遇,夏令营结束了,便各自回到各自的日常。仿佛什么都没变,却又确实有什么变化了。
《故园风雨后》的一句话始终在我脑中盘桓,也许是对这种summer camp crush的最好注解。 If only it could be like this always. Always summer, always alone, fruit always ripe.
即使每个人都知道,this will never be 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