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避讳地「直达模糊性和复杂性」

梨子是永恆的
梨子是永恆的 @perpetualpear@wxw.moe
评论 当美拯救我们

一直在思考的是:什么是「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和性欲的区别和关系是什么?男性存在有对于女性「不带有性欲的审美吗」?让人挪不开眼睛、想反复看的小偶像照片和写真女星照片,和色情片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得不到好的解答。尽管《当美拯救我们》并不意在给出一个答案,但是这本书开头举出了一个「沉迷于在大街上挑逗女性的浪荡子」的例子,对上述问题至少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是的,存在有区别于性欲的审美;或者说,审美体验和生物冲动是有区别的。

作者的手法很妙:全书的结构很简单,按顺序介绍了康德、黑格尔和弗洛伊德关于审美的观点,但是这种结构却不易觉察。自己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才注意到,作者是在用这样的方法介绍观点,也意识到自己对康德和黑格尔的观点是更有共鸣的。作者本可以写成「康德、黑格尔与弗洛伊德审美理论之比较」,但是却用了一种更微妙的方法,使得迟钝的我既惊讶于后知后觉,又不得不为其「诡计」拍手叫好。

康德谈到「审美是主观的但力求普遍的」,解释了自己在看到美或者创造出美之后,为何产生了强烈的分享欲——审美体验将我们从个人主义中拉出来一些,尽管我们或许不能达成一致,但是「有分享的愿望」已经足够了。这种「分享的愿望」是自己反复体验到的,尽管自己无法说服他人也并不打算这样尝试,但是我仍然期待他人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和体验。并且,由于这种「主观但力求普遍的」性质,美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倾听与信任:我真切地、真诚地去体验我的主观审美体验,并且真切地、真诚地相信这种体验是「可以普遍地为大家所赞同的」。或者说,我相信这种美、这种体验是「好的」。这种强烈的自我认可,自己也常常体验到。

黑格尔说,「审美情感是一种用身体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用精神)」「我们满足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已经满足于美漫过全身的富足感受」。这又回答了自己的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学作品(若可以称为「纯文学」,尽管自己也不知道确切的定义)让自己感到放松、舒适?是因为其中掺入了审美情感,我通过身体而不是脑子来自考,不用负担论证带来的疲惫,即可活在意义里。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读思想性(或者说「非文学的」)的书更像是和作者对抗,要接过作者挥过来的拳头,理解作者的意图、适配我脑子里既有的观点。而读文学作品,则只需要跳进作者的思路当中,让作者带着自己跳舞,以一种体验而非被说服的方式,「用身体跟着作者摇摆」即可。前者更像是脑子的自由搏击,后者更像是透过身体感受给脑子的按摩。

尽管康德和黑格尔的分析,在自己这样一个哲学门外汉来看玄而又玄,但是却又与自己的真实体验极为符合——被跨越时空地「不幸言中」了,在心服口服、不得不受到强烈吸引的同时,也很难不去感叹「这就是哲人的智慧吗」。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或许只能以这种方法来讲述,因为审美体验是不可言说的、无原因的、体验的、直觉的。

对刚刚踏上学者之路的自己而言,写作和研究都在追求一种清晰性,试图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来显现或者理解这个世界,即使我认可和接受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出于对人类有限理性的尊重,也不得不采取如此的方式——可以说,是为了避免沦为「自大狂」的妥协。而美却以一种惊人的方式毫不避讳地「直达模糊性和复杂性」,实在让人赞叹不已。

用弗朗索瓦·于连的一段话做结:「人类学到美时,人类就成为怀抱别处的存在。他们在这里,他们也同时在那里,美让他们看到了别除,所以他们无法再满足于此处。在那别处的沙沙声中,他们已然微微颤动。我感到自己存在的程度与离开的程度同样深。」

2022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