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已成舟,我的爱”

结尾几章非常惊艳。麦克莱恩对最终离别的描绘,对这次婚姻破碎于二人意味着什么的诠释,使得“我多希望,在还只爱着她(哈德莉)一个人的时候死去”这句话,不再像是许多男人都会讲的虚浮空谈,而真正使人信服和心碎。
贯穿全文,字里行间,你会看到海明威无限的投影,无论是被确切描绘了创作过程的《太阳照常升起》《春潮》等早期作品;还是隐含其中的《伊甸园》,那没顶的海水、年轻之人的爱和婚姻、海自己都梳理不清的困惑;乃至海终于落笔写了哈德莉的《流动的盛宴》,那种“我们总是感到饥饿,吃个不停”的青春的爱。作为海的忠实读者,看到那些他曾写过的念头、桥段,被以女性的语言、哈德莉的视角重新书写——仿佛看见他的生活,如何进入他的文字,如何又成为试图还原他生活的文字……这种回旋很奇妙,阅读过程中时常因作者巧思而会心一笑。虽然麦克莱恩的考据极其认真,但我并不打算当做纪实文学来读,而是清醒地明白这是研读海的作品、考据二人过往之后,精心创作的虚构文学——最精粹的是作者温柔而尽力不偏颇的眼光之下,这对夫妇独一无二的相爱和受苦、没能逃脱的婚姻困局。
像海无数次在作品中描绘的爱情一样,哈德莉和他在热恋时也总是想要“变成一个人”,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从没有人长久地如愿过。
20年代是咆哮前卫的年代,也是战争创伤弥漫于每个人胸中的年代。旧的理念和信仰破碎,于是追求狂欢,奔放和创伤实际上互为表里。许多人在狂欢中,暗暗试图寻找新的意义;另一些则眷恋旧的价值体系,期盼在这座艺术家放浪而不讲求爱情忠诚的城市里不要动摇。哈德莉属于后者。
文坛新秀的作家丈夫,渴望安宁稳健生活的主妇妻子,感叹着“我们多幸运,能如此相爱”,对即将接踵而至的步调难以一致、嫉妒和寂寞,天真地盲信只要足够相爱就能熬过一切。直到最后,如杰拉尔德和海的对话:
杰拉尔德:“我怎么会对她不满?只不过她跑的速度不同。她行事太过谨慎。”
“而我现在必须奋力冲刺。你是这个意思吗?”
“不是,是必须更有决心。”
“对,而且她表现得无懈可击,但接下来将是全新的未来,你必须往前看,我知道你看得出来。”
……
于是海想,自己“并不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确定代价将是他原来拥有的一切。”
如此残酷而真实。
麦克莱恩对“丢稿子”事件的处理我非常喜欢。在分开之后,文中的海独自思忖:
“……他的手稿就是他,他的生命,当它消失,他感觉到完全被掏空,仿佛整个人就这么消退,化成空气——成了一处受创之地,一种空无之感。
事后,他仍爱哈德莉,他不能也不会停止爱她,或许永远不会。但她已经杀死了他心里的某种东西。跟她在一起,他曾经感觉到无比稳定、踏实、安全,但现在他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再信任人。这是他真正的疑惑,但他没有答案。
……
波琳是他的未来,他许过诺言,要给她他的所有。但诚实面对自己,他知道自己一样不信任她。对他来说,爱情里那个部分永远消失了。”
哈德莉和那部分散失的作家青春岁月的手稿,都是永远不会再来的东西。
海逼迫自己直视痛苦,深入枪林弹雨,站在悲惨的难民行列旁边,毕生都在玩命,也以此作为创作的力量之源,宛如焚烧自己。“善良坚强,但同时脆弱残酷;是无可匹敌的朋友,也是个可恶的浑蛋。”
当你穿过岁月和光环,凝视这个在这本小说中,怯懦地把作品递给还不是妻子的哈德莉的海明威;或者看向他在《春潮》章末的对读者语:“我把这一章又通读了一遍,读者,觉得并不太坏。你也许会喜欢的。我希望你喜欢……每卖掉一本,我只能拿到两毛钱,可是尽管两毛钱在当今不怎么了不起,然而如果卖掉二三十万册的话……我说过我乐于看看你写的任何作品,我当时是认真的……把它带来,我们来一起好好看一遍……”(上译文 吴劳 译)
如何能不爱这样一个精纯的、以至最后使自己轰然破碎的人。
最后,摘录我喜欢的两个人分崩离析的最后时刻:
“弗洛瓦德沃路六十九号。”欧内斯特告诉出租车司机。我一听,呼吸哽在喉头。他要去杰拉尔德的工作室,不跟我回家,不回任何过往。真的结束了。
“你何不直接去波琳家?”我说。
“拜托别挑起事端。我们已经够痛苦了。”
“你知道什么是痛苦?这就是你搞出来的,王八蛋。”
我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白兰地仍累积在血管里,推移我的思绪。当时,我只知道我不能独自一人。我激动到换气过度,欧内斯特担心地靠近我,我不停地拍打他,打他的胸口、他的肩膀、他的下巴。一切都好诡异,仿佛在梦里,我的手感觉充满弹性,他的身体也是。我开始哭,哭得无法自已。
……
他爬上床到我身后,双膝从背面抵着我,双臂前圈,尽可能抱紧我。
“乖巧的猫咪,拜托睡一下。”他对着我的颈背说。
我开始颤抖,说:“别这样,我办不到。”
“可以,你可以的。木已成舟,我的爱。”他抱着我前后摇晃,两人都泪流满面。终于,我睡着了,不敌睡意地被睡眠带走。就像生病或死亡,你掌控不了。
明明参与了潘普洛纳之行,却不拥有《太阳照常升起》中一个字的哈德莉,最后获得了这本书的献词。
The book is for Hadley
and for John Hadley Nicanor
“……我想可能是因为你不曾跟我们一起堕落。你不真的在这故事里,但超越了故事,因为你比我们其他人更好、更像样……”
“我爱你,塔迪,我的善只有透过你才得以呈现。”
直到巴黎足够遥远,远得能够被写,终于有了以哈德莉为女主角的《流动的盛宴》
——“书里都是你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