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愿陈墨和程皎皎们都有美好的人生

苗儿
苗儿 @Exhilarating
三万英尺 - 评论

说实话个人不太看职场小说。这一本居然周六周日两天看完了(耽误了不少工作)。比作者的上一本《此岸》好看,我觉得。作者写职场写人物的手笔都成熟了许多。整体的布局谋篇也更有排场。《三万英尺》里某些情节反转出其不意,真是挺有趣的。

最喜欢看的当然是看作者讲做项目,律所里的八卦和各种人物角力,咨询公司的管理风格(高冷的罗府是McKinsey吧),各种M&A和IPO背后的故事。律所和咨询公司的文化比较也是很有意思的。陈墨不同意上级的看法时常常不能直说(去找郭达明讲他写的comment并不合适也要三思),但程皎皎不想拍民企客户的马屁就可以不理,项目上的合伙人居然会替她拍(这个喜欢赋诗的保险公司领导也是个缩影)。咨询公司和律所同为professional service,当和客户有重要意见分歧时如何处理。这里看来好像是程皎皎的公司腰板硬一些,比如可以告诉客户,你不该买这个电动车电池公司(虽然理由也是迂回的)。咨询公司里好像的确是麦肯锡仗着自己的最高水准敢和客户唱反调。他们对性格怪异但才华横溢的员工也比较包容(赵允的例子)。明德就保守许多,莫佳仪要客户兜底那个项目,最后要被纽约怪。真如作者所言,平时说职业操守说得最起劲,收钱收亏了就要被责怪为什么不够灵活。作者的视角是从外所看国内的公司和机构,有时候对土生土长的机构领导及文化可能有点揶揄,我觉得很好笑(干部会上讲话之前先拿热毛巾擦脸什么的),但会不会令无海外经历的读者心里抵触,我不得而知。

也有跨国公司的文化冲突,比如国内的政治不正确以及男女不平等。第一次去见客户的拉皮条风格介绍,任何没在国内工作过的女生都会发愣,以及某些领导看到项目组带头的是女的就心里不安稳,真是让人生气又不得不承认现状的确如此。

讲中国的商业环境也对劲。并购真的很少,全靠IPO。偶尔企业的违规操作(瑞幸咖啡anyone?),国企的风格。写不同行业的客户,电商,汽车行业,保险行业,都是很有风格的。(程皎皎汽车组那个南北各有合作的国际公司是volkswagen吧)。

人物的话,律所那些人都很活现,尤其那三位合伙人,各个都很精彩。郭达民这样的中国通犹太人在现实中绝对是有的。一到安息日就回家不工作也的确真实好笑。两位优秀的姑娘自不用说,几个男生里比较生动的角色我觉得是赵允和周天酬,虽然后者戏份并不多。大概因为两人都是厉害的角色。非常喜欢周一边给陈默做pasta一边打电话会议谈合同的片段,觉得很浪漫。【大概女生都喜欢事业上功成名就的男人】

作者这次没有调侃理科生,谢天谢地。《此岸》对李博士挺不公平的,物理系PhD不都是那样的(作为理科生看到《此岸》里那样写他我其实蛮生气的)。这本书里最后抱得美人归的倒都是理科出身,终于为理科生正名了。可惜书中的物理系教授基本没有谈过物理,数学系同学也没谈过数学。其实按说在大学里教物理+做实验物理研究,如果不花大量时间写代码跑程序,出不了一定数量的文章怎么够升教授呢。

最后提一下书中的文化注脚。看到savage garden, boyzone和E M Forster的时候我还挺惊喜的,wasn't expected. 作者想必是80后吧。A Room with a View居然是本书非常明显的一个reference。程皎皎是Lucy Honeychurch,Vincent是Cecil,赵允是George Emerson,带溥仪眼镜片的老先生是Old Mr Emerson。是经典就不怕旧瓶装新酒。Helen Fielding曾直言不讳Bridget Jones's Diary的情节是从傲慢与偏见偷的。

这书的语言比较大白话,然而情节上该有的都有了。两个几乎完美的女孩,四五个优秀的男人,故事里有上亿的大项目,大基金,上市和并购,有跳槽,被辞退,还有分手,恋爱,订婚,有人结婚,有人猝死,还要啥,一时想不起来了。总之,是一本精彩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