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生产故事 我只是故事的搬运工”
这是我看过的伍迪·艾伦的第一部电影。
对于伍迪·艾伦的叙事手法我并不了解,打开的时候甚至做好了三观颠覆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开场便是一连串不经意晃过似的短镜头,搭配着旁白平淡、流水账的式陈述——新鲜是新鲜,似乎很容易腻烦吧?我一边担心一边感慨斯嘉丽·约翰逊和丽贝卡·豪尔空灵感性的气质和浓浓西皮感(……),于是顺其自然地往下看了:画家邀请3P?不错;裤子都脱了结果食物中毒?别闹……;卧槽画家和Vicky这是要和解?算了反正要3P嘛;和Christina也睡了?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前妻好漂亮啊,好有才!卧槽果然前妻和Chiristina也睡了!我就知道!!
………………等等,啥?
如此光怪陆离的剧情就这么顺其自然、理所应当地展开了。才华横溢却支离破碎的前妻,由于Christina的存在居然乖顺得像一只小猫,同画家之间彼此灼伤的炽热爱情也成了温暖美好的存在。阳光下,画家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灵感,前妻María Elena闲适地踢着水池的浪花,而Cristina则坐在躺椅上观察她的这两位情人——当我看到这离奇的背德场景,心中响起的是本当如此的满足——直到这时我方才对伍迪·艾伦精湛的叙事手法略有感受:明明是与世俗伦常全然不符的故事,却在银幕上呈现得这样自然,不得不说导演的功夫了得啊。
但是话又说回来,是怎么做到没有丝毫违和感的呢?
电影开头讲的第一件事,便是Vicky和Christina虽说是好朋友,却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知性谦谨的女研究生,随性张扬的金发美人。对于Christina,爱上一个不为世人所理解的画家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Vicky,她对于画家一直以来的厌恶和针锋相对,我不由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冷静的举止后面是一个冲动的冒险者;冷嘲热讽的愤世嫉俗掩盖着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正义的渴求”。不同风格的美丽,被两个人同时吸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按照Vicky老公的话说,Vicky是他花了一点功夫才骗到床上的;而他没说的那句话是:哪怕Christina愿意同他一夜风流,也不过是一种施舍,而非他以自己能力“骗到”的——他骗不来Christina。而画家不同,画家诚实到令人生厌……大多数人。他坦言自己同时被Vicky和Christina吸引到了,希望能同时与两位美人做爱。Christina坦然接受,Vicky则出于世俗道德的角度大肆抨击,全然无视自己内心已然被画家吸引。讽刺的是Vicky比Christina还要早一步同画家做了,哪怕语言伪装得天衣无缝,行动也毫不犹豫地出卖了她的真实想法。比起坦率而快乐的Christina,Vicky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而这大多数人哪怕说着不同意,心里也是默默向往着理想主义的生活的,只是,按照Vicky的话,“我不像她那么有勇气”,逃脱眼前过得去的安全生活。
反观Christina,她与画家和画家前妻的三角恋情倒是意外的幸福平静。María Elena拥有令人窒息的美丽,而这种美丽是不稳定的,是随时会爆炸的危险品。Juan Antonio同她彼此深爱却互相折磨,他们的才华就像两团火焰,一旦彼此靠近便会毕毕剥剥火星飞溅。Christina并不像他们一样,她拍过电影,写过小说,会弹琴会拍照,但却仅限于欣赏而毫无创作才气。她是一壶清水,唯有因火焰的热度而沸腾,也只有她的存在才能让两团火和平相处,共同寄予她热量。她是学生,也是孩子,深爱着Juan和María也被他们爱着。但是她崇拜这对情人,他们之于她却只有宠爱和教导。正因如此,最后Christina的离去也显得理所应当了——没有任何孩子是可以在父母的羽翼下生存一辈子的,父母所能教导的内容有限,偌大的世界只能凭借她一个人去闯。因此,纵然这种关系让她平静、快乐,她却不得不离开,因为这种平静并非她想要的。Christina想要探索的是爱和人生的意义,而Juan和María则是困住她的精巧篱墙,观赏过这一处景致便该上路了,流连不去只是虚度光阴。
故事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情感变化,好的故事则包括当事人自身的内心冲突与成长历程。我想这部电影的精妙之处应该就在于此了,明线用无数的细节生动描述出Vicky心中愈演愈烈的自我斗争,暗线则断断续续讲述了Christina人格的一次成长。无数亮点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总结,我想,应该是“真实”吧。主人公并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智慧,或是什么拯救全人类的伟大精神。却正是这样不起眼的琐碎纠结给予了观众共鸣:我们日常所思考的事物构成了我们的人格,而我们的人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某种角度上讲,我们看的不是他们的故事,而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在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银幕上。换句话说,导演并非生产故事,而是故事的搬运工——剧情自然,正因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