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之辉

啊哦Zora
啊哦Zora @aozora
一课经济学 - 评论

看标题还以为是经济学原理一类的教材,结果发现是奥地利学派的救世手册。所谓的一课,其实是宣扬自由放任的一课,以案例分析为主,批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内容通俗易懂,可作为了解自由主义经济的入门书。

作者黑兹利特与哈耶克,米瑟斯同属奥地利学派,主张自由主义经济,反对凯恩斯一派所主张的政府干预主义,其认为政府的干预只会好心办坏事,造成低效和浪费,降低社会总体财富和幸福。虽说其中所举例子大都是老生常谈的了,但每次重读仍会激动得忍不住赞美市场机制的伟大。

哈耶克曾用扩展秩序来解释自由放任的优点,他认为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把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信息编织成无数经济人紧密联动的网络,并不断向社会,政治等领域扩展自由。在这张精美网里,每个人都能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获取最大的利益,所有人都能由此达到自身最好的境遇。

市场规律和引力,电磁力等宇宙规律一样精妙绝伦,像是被上帝创造的一样,绝非人力可为。曾经有批理想主义者,试图创造出一种完美的制度来指导经济运行,实现社会大同。最终成功带领他们的子民通往了奴役之路,饿殍遍野,上演了一桩桩人间惨剧。正如汉密尔顿所说:控制一个人生计的权力,就是控制一个人意志的权力。完全的计划经济,就是计划人本身。

人们通常担心自由放任会导致经济危机,加剧社会矛盾。而米瑟斯说,之所以会产生经济危机,恰恰是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也没有真正实现过自由放任主义。虽然亚当斯密几百年前就揭示了自由贸易的好处,可从没有哪个政府愿意彻底放弃征收关税。

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政府这只捣乱的手,才是造成危机的根源。政府的公共政策都愚不可及,都不过是把钱从左手腾到右手,中途还掉一些到地上。

例如所谓的调节贫富差距,即用有形的手拿走部分人口袋的钱,放进另一些人的口袋,并收取一定服务费。结果是社会的整体财富不增反减,好一个劫富济贫。

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治疗的确能快速抚平社会矛盾,增加穷人财富。然而从长远来看,它不仅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反而降低了社会整体财富和效率。

以最低工资为例,处于最低工资线附近的人,往往乐意见到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因为那意味着收入增加。而对雇主来说,用人成本的上升会减少雇佣数量,并加重雇员的工作负担。

也就是说,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加造成了另一部分人失业,这部分多出来的工资其实是失业的那些人本可以得到的收入。雇主的成本增加了,收入增加的人比以往更辛苦了,失去工作的人也因此陷入生存的困境。

显然,干预使得所有人的境遇都变差了,这是一个三输的局面。唯一赢的一方,是政府,它赢得了多数善良无知人的选票。

尽管干预的结果是如此荒谬,但人们仍然乐于见到政府出手干预帮助穷人。这大概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幸存者偏差”来解释,人们往往只能看见政府行为带来的短期显性的局部好处,而忽视了长期隐性的整体坏处。正如看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穷人收入的增长,就为政府大唱赞歌。却忽视了背后许多因此丢掉工作,彻底失去收入的人。他们成了政府干预的牺牲品,成了萨姆纳口中的那个“被遗忘的人”。

此外,租金令,救济金,农业补贴,保护性关税等等政策同样如此。长远来看,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的干预都只会让结果变得更坏,而让市场机制来调节则能达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非常喜欢曼昆《经济学原理》里的一句话: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本书中也有类似的话:生产成本其实是为了生产某样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事物)。

当我们得到某种实惠时,不要高兴太早,因为我们必定在某个地方失去了什么。停下来想想,我们究竟为此付出了什么隐性成本,社会因此变得更好了还是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