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感,以及跟“午夜切尔诺贝利”那书的对照

因为剧还没完,但是"Midnight in Chernobyl"这书读完了,就混在一起写个观中感。也许看完了剧再整理。

权游大结局那天开始看《切尔诺贝利》这个豆瓣上看到很多好评的HBO新剧。本来不是很感兴趣,因为觉得内容太让人抑郁了。结果竟然看得很嗨。不知道是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原因,跟切尔诺贝利的人们相比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都不算事儿;还是因为编剧成功的塑造和叙述,让大家看到在那种绝望的苏维埃铁拳下依然有这么多正直的人物,看完反而更加积极了一些。

Peter Sagal有一套Podcast, 每集过后跟编剧兼制片Craig Mazin 讨论剧情,非常好听。

Craig说很早就决定不用俄国甚至东欧口音。随便演员们用自己的原音。但是唯一条件是不能有美式英语。所以演员大都来自英国或者北欧。

1。1986这个多事之秋

一个巧合是开始看这剧的当天,收音机里听到播音员提到挑战者号爆炸的事件。小人对这个第一次听到的话题很感兴趣,到家后又问了我一些问题。我努力回忆中大学时看过的费曼书里的挑战者号调查报告能想起来的都说给他听。然后上网一查才发现挑战者和切尔诺贝利居然发生在同一年:1986。一苏一美。我对挑战者号上那个O-Ring记忆深刻。但是对切尔诺贝利的前因后果却一概不知。

听Peter Sagal和Craig Mazin的Podcast发现我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人都不知道切尔诺贝利的前因后果。

由此激发的好奇心先是网上所有的切尔诺贝利调查报告看了个遍,总算搞明白了爆炸原因。竟然如此复杂。Craig在Podcast上提到最近出的一本书《midnight in chernobyl》我也赶紧去买了一本, 周日晚开始读,刚看了开头,很有意思!

另一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是挑战者和切尔诺贝利调查组的相似之处。比方挑战者这边有很刺头不按制度来的费曼教授,切尔诺贝利那边有Legasov。调查结果是二者都有技术设计缺陷,但是更要命的是制度问题,管理层和工程层的断层。费曼的结论和Legasov的结论都不被调查组的大多数接受。但是费曼坚持己见最后得以让自己的少数人意见被包括到最后的递交报告里面(费曼要求把NASA载人飞行器计划全部搁置,直到NASA能够改革成功淘汰掉调查组发现的NASA官僚结构的缺陷为止。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十七年后又发生了哥伦比亚号回程爆炸的事件)。而Legasov以自己的性命为抗争才换来了第二次调查,让RBMK反应堆的设计缺陷也就是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主要因素得以见天日,并且所有现存的RBMK反应堆得以改造弥补缺陷。

2。苏联的解体

网上有种说法,切尔诺贝利事件其实是苏联解体的实际原因。因为它揭露了这个政体的根本缺陷。但是看这剧时我不断被调查组里组外各种诚实正直的苏联高层震惊。那么多人愿意搭上前程甚至性命去做对的事情。在今天的普京,某人,或者川皇眼里他们肯定认为苏联解体就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带领的苏联太decent太“软弱”了。如果切尔诺贝利发生在今天的俄国或者某国,我估计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么详细具体的调查报告了。就算是发生在今天的美国,我们最终能看到真实的报告全文吗?

3。核冬天

阴差阳错的,刚看完核污染灰烬满天飞的切尔诺贝利再看到灰烬飘落中的临冬城和铁王座。二者的相似让人不寒而栗。Jun所说的龙母代表美国,龙代表核武器简直是一语中的。

4。极权国家的瘫痪

第一集里面面对爆炸而无所适从,只求自保,做出各种愚蠢残酷伤天害理决定的中层官僚们让我想起《斯大林之死》电影里的开头斯大林刚去世,手下的内阁完全不知所措的样子。集权国家面临变数时那种无力感,渗透骨髓。

不过接下来苏联倾尽全国之力自救顺带救了欧洲,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5。第二集开篇俄语诗翻译

听podcast里,编剧在俄文原声上面念英文译文,很感人。。。

You know, I believe that the Russia we fight for

Is not the dull town where I lived at a loss

But those country tracks that our ancestors followed,

The graves where they lie, with the old Russian cross.

I speak for myself, but in countryside Russia

It first came about that I learned to belong

To the tedious miles between village and village,

The tears of the widow, the women's sad song.

By old Russian practice, mere fire and destruction

Are all we abandon behind us in war.

We see alongside us the deaths of our comrades,

By old Russian practice, the wound to the fore.

Alyosha, till now we've been spared by the bullets.

But when (for the third time) my life seemed to end,

I yet still felt proud of the dearest of countries,

The great bitter land I was born to defend.

--Smolensk Roads - Poem by Konstantin Mikhailovich Simonov 西蒙诺夫

原来诗人中文译名是西蒙诺夫,豆瓣上还找到了中文译文!但是不少句子跟英文完全不同。可惜不懂俄文。。。无法判断谁更正确。我觉得英文读着更顺一点。

同一集里Shcherbina (能源部长)动员工作人员自愿去开水闸防水防止第二次爆炸的时候说的台词也很感人。俄国帝国人民的千年苦命。

搬运一下豆瓣截屏

You'll do it because it must be done.

You'll do it because nobody else can.

This is what has always set our people apart.

A thousand years of sacrifice in our veins.

And every generation must know its own suffering.

I spit on the people who did this

and I curse the price I have to pay.

But i'm making my peace with it.

and now you make yours.

Shcherbina这个人还是很正直的。书里说后来主持的苏共内部事故报告的时候把反应堆设计缺陷讲的很明白,没有任何遮掩。戈尔巴乔夫当时气的把苏联核能源高层骂的狗血喷头。骂归骂,后来86年去维也纳发表最后对外报告的时候还是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工人身上,反应堆的缺陷轻轻带过。因为苏共的公宣部认为不能抹黑苏联的科学成就不能让人民失去对苏联科学成就的信心。。。然而后来苏联还是因此分崩离析(至少戈尔巴乔夫的结论如此)。。。

剧照-Legasov(左,主管控制现场的科学家,院士)和 Shcherbina (右,能源部长)
6。

"midnight in chernobyl"那本书看得我一身冷汗。在切尔诺贝利之前,苏联的核事故频发!都给压下去了。苏联,日本,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核电站超过五十个的四个国家,另外三个核泄漏都有记载,但是中国一个都没有,呵呵!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clear_and_radiation_accidents_and_incidents

这个维基页面下面有个表格,列举公开的所有国家的核泄漏事故

苏联的核安全也曾经无懈可击,那是在切尔诺贝利之前。1986年四月二十六号以前全世界唯一公开的非军用核泄漏事件发生在美国(三厘岛事件1979)。为此苏联的统一宣传口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看得我一激冷。目前为止从HBO这个剧集,午夜切尔诺贝利这本书以及其他所有文本,都或多或少把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罪魁祸首指向苏联的极权制度。所以这一点上倒是全世界认可标准相同。都是国家体制的错!

真的吗?我觉得未必。

57年十月英国打着民用的名义建立的核源军工厂因为需要加班加点保证英国的氢弹实验可以按时完成,各种走捷径疲劳战术等原因造成的Windscle Pile #1 里的石墨着火,烧了两天,释放了大量的Iodine-131 到英国和欧洲。英国政府一声没吭,一个人都没有疏散。最后报告出来后几乎全部销毁,发表出来的报告只说着火还把责任都推到值班工作人员身上。跟切尔诺贝利开始时没两样。真相到三十年后才公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ndscale_fire

上面说的NASA挑战者号的调查结果其实跟切尔诺贝利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的结论是一个国家是不是集权也许可以影响到公开度和透明度,但是下面造成灾难的运行体系,无论是核源发电厂还是航空局,他们的运营方式并不是“民主制度”,是以利益为核心,都是一个个小小的集权体系,所以最终都会受权利腐化。都会遇到一样的问题。天下乌鸦一般黑。

有同事推荐 Command and Control: Nuclear Weapons, the Damascus Accident, and the Illusion of Safety, by Eric Schlosser. 讲美国军方各种发生和险险发生的核事故。我准备看完现在这本午夜瞅瞅去。

还有同事跟我说切尔诺贝利出事八年后,他在某美国天体物理研究所工作,拿了一片丹麦产的奶酪,放到手边仪器里去侧辐射,结果测出饱含大量铯,进一步频谱分解确定是铯-137. 剂量值没有达到当时规范对人体有危害的程度,但是远远高于美国国内产的奶酪辐射含量。铯-137半衰期是三十年。 咱们都住在同一个星球,共命运啊!大家谁都跑不了。

不过核辐射这个杀人武器简直充满诗意,瞬间灭敌,杀人于无形,一切都没变,日月静好,其实你已经是死人了,只是不知道而已。简直是古龙的武侠小说。

7。

“午夜切尔诺贝利”这书是个英国记者花了十三年搜集资料,去当地访问幸存者, 查看苏联刚解体后曾经公开(后来又被封锁了)的信息--当时有人看过手抄或者拍照留档.今年初才出的书。推荐这书的HBO编剧Craig Mazin说书里很多细节他也第一次看到,要是早出版就好了,他还可以用到剧里去。现在书看了三分之一,觉得剧里的描述基本属实,艺术加工的地方多是把多个不同的人的事情集中到一个角色来说,简化了不少。但是基本线索没有太大改动。所以可能没有美化官僚。是当时的西方媒体因为信息封锁,有妖魔化之嫌。。。

我唯一对剧不满(和书的不同)是撤离时间。书里说撤离是周日开始(爆炸是周六凌晨),确实已经是36小时之后,但是当时Shcherbina当场拍板,唯一的反对撤离者是那个剧里描绘成自己开车去测辐射值的将军。瑞典注意到核辐射暴增是周一。所以这个撤离是在外界尚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改成现在这种俗套。:-/

劳动节游行书里有说到。当时从基普市党支部到乌克兰国家委员会非常紧张,已经偷摸着手安排全城撤离或者先撤离所有孩子的计划了。乌克兰的总书记试图说服戈尔巴乔夫撤销游行计划。戈尔巴乔夫坚决不肯,不仅不撤销,还要求所有高层必须带着家人孩子参加游行。所以最后乌克兰总书记不得不从,他当时游行开始时还迟到了,因为跟戈在做最后哀求,还是无果。所有高层的家人孩子孙辈都参加了游行。。。唯一的妥协是他们争取到了把原定的四个小时减到两个小时,原定的五千人减到两千。

那些帮助Pripyat撤离的大巴来自周围很多省市,最后能源部长Shcherbina决定Pripyat撤离是周六半夜,正式开始撤离是周日下午两点,之前基普等市都已经开始召集大巴,停在城外待命,超过一千辆,因为要疏散五万人。书里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因为作者访问到了之前没人访问过的城市总建筑师,她一手策划了整个撤离规范,因为没有复印机她手绘无数城市平面图给军人给疏散的大巴司机。最早的大巴装满了难民开出去十分钟才想起来车本身受了核污染,所以都折返回城郊消毒后才离开。也许消毒的规范不如西方,但是基层确实是尽力减少伤亡了。

剧里(第二集)Legasov跟Shcherbina说咱们都活不过五年。后来Legasov两年后自杀,Shcherbina四年后死于癌症。真的都没活过五年。书里说当时中央在一周后把第一批派去的调查组都换回来(因为辐射量太高),所有人都被剃了光头因为头发里都是核辐射源。但是Shcherbina坚决不从觉得太丢份儿了,挺倔一老头。书里还有一个细节很有趣,Legasov和好几个高级核能工程师科学家最后研究出来要用直升机投掷灭火的原料后,其中有铅,当时很稀缺的原材料。总理问他们需要多少,Legasov很小心的报告说可能要两千吨,会不会太多了?Shcherbina 这个深谙苏共体制的老狐狸随手就给改成6千吨 "an old hand in the ways of the system--went ahead and ordered 6000 tonnes just in case." 哈哈哈 结果总理调动了全苏联所有的运输和原材料,第二天一早就运来2500吨。苏联为了自救也顺带救了欧洲,真是倾全国之力了,那时的苏联人民和苏共体系还有不少理想主义的人,在那种条件下真是很了不起了。。。我很怀疑换了今天的俄国或者某国能不能做的更好。。。

因为还有两集,所以不好太早下定论。但是书里说到更多普通人的反应更真实一些。所以剧里有一些美化之嫌。不是所有平民都是自告奋勇的英雄。剧里把这些都略去了。当时关于到底如何防止第二次爆炸(可以影响到半个欧洲一百年无法居住)意见分歧非常大。所以当时的总指挥(Shcherbina已经被调回莫斯科了)决定多线并行,什么有可能的解决方法都开始准备,其中就包括叫来的基普地下铁工人挖管道,往四号反应堆地下注射液态氮冷却流辐射岩。但是调来的液态氮突然失踪了,早就该抵达的却无影无踪。于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厂长,就是一开始被叫到掩体里的一头卷发的Viktor Bryukhanov,被告知,“去找液态氮车队!早上找不回来就枪毙你!”于是他就去了,然后发现开车的司机们开到城外因为怕被辐射坚决不肯再前进一步。后来是调来了军队,拿枪顶着他们才把车开进灾区。

厂长Viktor Bryukhanov (其实剧里放到Anatoly Dyatlov那个控制室里的副总工的很多行为在现实里是Bryukhanov做的,比方坚决不相信反应堆的核心已经爆炸,要求大家继续往核心注水等。书里对他有很详细的描写,整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他一手建设起来的,从一片荒地开始),后来被判了十年的苦力劳改,五年后被大赦。书的作者访问他时(2017或者2018?)依然健在。

剧照 - 厂长Viktor Bryukhanov
Dyatlov很神奇。在来chernobyl之前就在工作过的核潜艇出事的时候遭到二百伦琴的辐射,本来必死的计量,他居然没事。但是之后他的小儿子得了白血病去世(可能是接触了他带回家的辐射源?!)这次chernobyl出事他也在控制室还在事后的走廊走了几个来回,后来控制室其他人都死了就他又幸存下来。也被判了十年徒刑,五年后释放,但是出狱后不久还是得了癌症去世了。终于没有继续幸运下去。但是从审判到去世他是所有被判刑里面反抗最激烈的,不停的层层写信上访控诉反应堆设计的致命缺陷。92年的二次调查终于把最终致命的罪魁祸首指向了反应堆的设计而不是控制室里的工作人员。当时这份调查并没有完全还工作人员清白,明确提出操作还是有错,虽然不是主因。他1995年因为骨髓癌去世,64岁。他死后终于还是翻案了,2008年所有工作人员被乌克兰总理授予了三级勇士勋章。

剧照-副总工 Dyatlov 第一集开场Legasov自杀前磁带里提到他被判十年刑。当时控制室里最高官衔的人。
开闸放水的前后也要更复杂。因为积水太深,要先把地下室的排出去才能开闸。地下室的水当时都被污染,排放到哪里去还难住了救灾小组差不多一天。后来还是被抓来主管排水的小队长问了自己的熟人才找到几公里以外的两个空置游泳池,又找了一批救火队员来把救火软管连起来从现场到几公里外的游泳池,排水排了差不多一天。中间输水软管还被压断成二十多片因为一批测量周围核辐射的军人的军车压过。救火队员得赶紧一片片重新换新管再连起来。这个排水小队长经常要去测辐射量。最后一次他感觉自己可能快不行了,就抓了另外一个工作人员和他一起去如果他半路垮掉,可以帮他把测量完成,虽然穿着全套的防辐射面具和连体衣,对方坚决不肯去。他后来要威胁不去就把他扔到反应堆废墟里去才答应。所以在各种英雄自愿者里这种威逼利诱的状况也比比皆是。

8。

”午夜切尔诺贝利“这书看完了。Kindle 左下角显示”51% page 372" 也就是说差不多整本书的一半篇幅都是引用原始资料和索引。够严谨。关于死亡和癌症人数,书里引用了Chernobyl Forum (UN的一个调查组)的说法,估计2005年为止一共有四千事发时的儿童后来得了甲状腺癌(因为iodine-131),其中九人死亡。重灾区最终会有五千人得癌症,全欧洲因为切尔诺贝利而致癌的人数估计会达到两万五。所以跟受灾区域总人口的五百万相比,结果比当初预期要好不少。

后来事故调查结束,整个四号反应堆废墟被用一座钢石棺封锁。核研究所组织了一个小分队继续留在当地,用各种方法探测石棺内部的最后结构,因为事发时四号反应堆里面还有190吨的uranium核燃料以及1700吨石墨块,要是不找到它们现在在哪里处于什么状况,还有可能爆发新的核反应和爆炸。但是89-90年间苏联开始解体,小分队的经费就没有着落了。但是那帮科学家好奇心强烈,无法放弃,就自发的留下来,节衣缩食的继续探测。曾经一度连内衣都没有了,后来BBC拍了一个关于他们的纪录片,很多西方捐赠物资给他们,包括手织的袜子,他们就拿这些当奖品来发给大家。他们最后的测试结果是几乎所有石墨和uranium都在大火里烧完了。所以再次爆炸的危险已经很小。比较悲剧的是那些直升飞机驾驶员冒着生命危险丢进去的沙子,boron, 铅等一万七千吨试图灭火的原料几乎都没有被丢进反应堆废墟,而是丢在外围,甚至不少丢到三号反应堆屋顶把屋顶压塌了。所以那些开直升飞机的军人本来完全不需要把命搭上。书里有一段Legasov和另外一个物理学家的对话,对方觉得这些直升飞机丢沙工程其实没有意义,不如就让火把核原料烧完。当时Legasov说,但是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总得做点什么大家心理才过得去。

在石棺中做探测的小分队的头Alexander Borovoi后来一共进入石棺超过一千次。他说自己其实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但是他对核辐射的危险非常清楚所以能够控制风险系数。但是他每次进入那个巨大的黑色建筑,心里都会涌起和听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小节(first movement of tchaikovsky's sixth symphony)一样的感觉: an ominous prelude to a struggle between life and oblivion. Borovoi 在事发后在石棺中工作了20年,他们最终把事发时四号反应堆95%燃料下落都找到。还参与帮助设计了2017年完工的第二个新石棺的设计和落成。之后致力于收集整理记录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学到的教训。

油管上翻出来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正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