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走”中,体味过去和现在
两个通宵读完,数度泪下。
也许是因为书里写到的一些地方我也去过,也有一点点长途徒步的经历,所以读的时候倒不觉得长,顺着就跟作者“走”完了。
书本是双线的写法,一条线是联大旅行团史料里面的东西,一条线则是作者自己重走时感受到的现实。我阅读的体验有点变成了三条线的交织,比如暴雨中行走,湿透的衣服紧贴着身体的感觉;比如到安顺伍龙寺的惊奇探访。很直接的身体感受和“看到同样事物”的惊奇。
边读边想,联大毕竟是最为当时所重的精英,连带队徒步的团长都是陆军中将,一路便得沿途官府的看重与接待。而琼瑶自传里写她父亲当时在广西大学,境况就要艰困得多。
书里还说到国立艺专的一个学生,也走在这条路上。就想起我的祖父,他是艺专的老师,不肯跟着撤往西南,在孤岛上海谋了个教职。
而同时我的外公,作为司机去到了大后方,战争把他和外婆之间的音信完全隔断。经济来源断绝,外婆带着三个女儿艰难谋生:去纺织厂做临时工、去乡下走私大米、倒卖一切能够倒卖的东西……直到最后无力生活,卖掉了家里最后一件值钱的皮袍子,几天后日本投降了。
虽然同在上海,做教授的祖父大概绝不可能想到会和此时的一个纺织女工将来会有什么关联。
盘子说到,对历史的回望倘若只有瞻仰缅怀,便多隔膜。读这本书里联大的精英行状、会有一番代入的想象;读到1940年最黑暗的时刻投书报纸畅想“ 抗战胜利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 ”的普通人,又会有一番代入;而面对外婆在时代漩涡里的挣扎,总难免想,她的希望是什么呢,只是求生么?
在这个时有惶惑的现在,读这本书,有那么些个瞬间感觉好像会被照亮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