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段的诗

梨子是永恆的
梨子是永恆的 @perpetualpear
希特勒金钱 - 评论

就故事本身来说,让人嗟叹的莫过于「战争之下的普通人」:或许历史会标明一个胜利者和一个失败者,会标明一个邪恶的侵略者和一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师,但这些对普通人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纳粹来说,吉塔是应当死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对于普克里茨的捷克人来说,吉塔是说德语的罪恶侵略者。吉塔只是从死亡走向死亡,从折磨走向折磨。战争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这么回事。某种意义上说,放在更大的层面可能也是类似的,尽管不那么恰当。一直在读《战争的余烬》,但也没有读完。最开始读这本书,很简单的体验是:不管是日本还是法国,对越南来说不过是一个「列强」(不喜欢这个词)替代另一个,作为法西斯的日本和作为殖民者的法国并没有什么差异。从国家的视角看尚且有如此体验,个人更不必说。把自己放在总统、将军、指挥官、领导者的地位,笑着谈战争,在餐桌上点着烟挥斥方遒,既残忍又无知。

全书都在用短句,近乎于一本「没有分段的诗」,风格能让人联想到保罗策兰——两者的背景和经历也有极大的相似处。比喻有极端的冲击力,大喇喇、直晃晃地把意象塞到读者眼前,皮开肉绽,滴着血、冒着热气、散发着浓烈的气味:「强奸了她,用机关枪」「这块长方形的红色三文鱼,这块腌制的鱼片,这个口水淋漓的油腻舌头」「皱纹满面的脸擦洗着道路」「那些不是回忆,是树根和瓦砾,锋利又混乱」。

在短句的节奏下,作者不断地切换视角。写法有些像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视角转换没有提示、只是自动流淌——意识流的。但是阅读体验与伍尔夫完全不同,三五句短句就立刻转换一个说话人,加上残忍的比喻,带来窒息和头晕目眩。在书本的末尾,玛丽和丹尼斯揭晓曾经的暴行时,视角切换的速度更是到达顶点,读者也能略略体会到那种「呕吐物已经在喉咙」的眩晕和恶心。

注意到作者的背景,意识这些故事会取材于真实经历,甚至可能是自传体,人类的残酷就更让人反胃。或许是真实的陈述太过残酷,作者才会选择用隐喻和象征来对抗痛苦。写作是痛苦的重演,又能排出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