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僕のストーリー」

看的时候一直在感慨,构图和颜色都好西方啊,西方国家眼里的日本是这样的啊, 跟5年来我几乎每天走过的路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原来在镜头里是这样的啊。
在这里只谈:喜多广作为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性犯罪。当然,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性侵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开脱。无论受访者怎么说,他们尊敬喜多广,他们喜欢喜多广,我都看了直摇头,跟记者一样。
我的理由非常坚定——不是因为西方这样,所以要怎么样。是:一个人在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前,在能够做出合意的肯定之前,实施的性侵犯就是性侵犯。你剥夺的是对方自我做判断的权利,并且这种关系下还有着年龄,地位,权势,金钱的不平等。总而言之,在一个社会里是不可以被容忍的。

但是看到中间有点失望,甚至说实话不知不觉会共情Junya的角度。
并不是我喜欢杰尼斯或者喜多广, 如果记者在路上遇到我采访路人意见,我肯定说:
He is a pyscho pedo, shameless, go to hell piece of shit之类的。
但是作为记者,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之间是平等的。
当你遇到困惑的时候,你应该继续去问:为什么?
而不是就这样中止了采访,如果你觉得你们的价值观有不同,那你继续去问对方为什么。
Junya笑着说そこまでされていない的时候, 看的感觉很怪——Junya说自己的事情却像在说别人的事情。
难道作为记者,你不好奇他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人,还是后面慢慢变成这样的人吗?
难道你不关心Junya背后那一套完整的叙事吗:
Junya说他喜欢喜多广。

还有那个在居酒屋的小哥,他说,如果要说善恶的话,那么喜多广做的事情是坏事。但是我喜欢喜多广,现在也很喜欢。
听听,多么委婉啊。
「良し悪しだとすれば」
潜台词是“如果你非要让我下一个价值判断的话。”
他自己本身对这件事是没有价值判断的,这个价值判断是BBC的记者让他做出来的。那么他自己原原本本的叙事又是什么呢?

甚至最后BBC的记者采访那个gay的路人的时候,路人说他觉得不应该那么强烈地追究喜多广这件事。
记者很戏剧性地直接说谢谢你,很高兴认识你。
你在说日本人文化怪异的时候,何尝自己又不是在做一样的事情呢?
为什么你不追问下去, 这个gay的路人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呢?

最大的问题出现在,BBC的记者认为受访者都是受害者,但是受访者本身并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从这里开始叙事和认知就已经发生不同。
在这层角度上来说,他们的关系并不对等, 且由于语言的关系,可能没办法直接建立联系, 建立信赖感。
如果受访者不信赖你,你又怎么才能从他们口中听到他们自己的故事呢。
我不认为说BBC记者和这些受访者之间非要有孰对孰错。
只是对同一叙事的不同角度造成了他们的根本分歧——蜻蜓点水,记者的解释多于让受访者本身叙说。
所以到最后这个采访是失败的。

那为什么还有给3星呢?因为毕竟能看到亲历者现身说法还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