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江犹唱后庭花——不合时宜六十年

王安祈在课上讲她看这本书看到忍不住哭,我想我大概明白她的哭点,现时的京剧正如当日的昆曲,一切早已不合时宜了,感叹他们漂泊离乱的同时,也哀及自身吧。

这本书薄得很,一会儿便翻完了,全书分为两部分,前面算是自传,后半是一些简略的昆曲介绍和表演心得;前半还认真看看,后面就随便翻翻了。

作者算是很实诚的人,有什么说什么,并不见矫饰,所以读起来还是比较愉快的。读这部书的时候想起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都展现给我们普通人在那个时候的生活。包天笑是二流文人,周传瑛是边缘戏子。

说起来还是蛮惨的,那么小就学戏,学的不是如日中天的京剧,而是行将灭亡的昆曲,战火离乱下谁还有心情听那些慢慢悠悠,余音绕梁的优雅词句呢?奔命尚且来不及,讨生活之余看看京剧也算热闹,去天桥听听相声,说俩荤段子,变点戏法,哪样不比这“近贵”的昆剧好?

想起小时候看《苦儿流浪记》,也是学戏的小孩,走街串巷卖艺,那时觉得遥远且虚幻,看完本书才知道真有这样的班子,这样的戏。小时候自然也见过走街串巷的艺人,那时只觉得新奇,哪里去想背后的无奈。

杜牧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是细细研究才知道这些人不唱戏还能干嘛?乱世中总得要求生存,那些在船上漂泊的夜,没米下锅的日子,不敢唱戏的苦楚,没人听戏的辛酸,同仁暴毙的绝望,实在是让人心惊。以往看纪录片采访知名艺人,无非是讲述万人空巷的风光,搞女人抽大烟的快意,红遍京津冀的往事;为数众多,隐没于镜头后的,才是生活本来的样貌吧。

不过说到中国戏曲,都是通过脚色行当来扮演角色,以至于表演高度程式化,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貌,什么打扮,做什么事;和现代电视电影塑造角色以人为本是非常不一样的,想来古代只需要扮演角色就够了,你到底怎么样是全然不重要的,如果现代戏曲要改,恐怕还是得从这边入手。

只是全书自建国后行文就大不一样了,非常分裂,可能日子的确好过一些,也可能有些话实在不敢再说,可读性不强。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众人争坐龙椅与老师傅剃头发一节,颇有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