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mihawk
mihawk @mihawk
企业生命周期 - 评论

这肯定是个过高的评价,但对我来说,读完确实有此感受。某种程度上本书也不虚此言,全书大部分内容在讲变革的原则,对应“通古今之变”,而最后一章讲到最强的组织整合力量源头是对万物之爱,这不正是“究天人之际”?

之前读《组织社会学十讲》和《组织理论》,让我感觉到自己的理论志趣被完全收束到了组织研究的领域;然后读《公司改造》则惊喜地发现自己最核心的实践志趣指向了组织的创建与变革。但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即所谓“中层理论”。我一直认为需要自己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总结,才能架起两者间的桥梁,直到意外听说了本书,一读之下,惊为天人,一见倾心。

其实任何一个有些微经管背景的人,大概都对“生命周期”这个理论不陌生,然而仅仅对企业发展过程划分一些阶段,仿佛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种划分一般显而易见和无趣,但这些阶段本身只有表象和认知层面的价值,未能体现背后主导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所在——即便今天人类对于衰老和死亡的认识也并没有进化很多,直到现代生物学逐渐将视野转向了遗传物质(端粒长度)和生物能量学——从而也就不能真正以追本溯源的方式解决问题,往往变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般机械式的治疗,这就是现如今诸多咨询顾问和企业管理者所做的事(所以经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每个专家都挺有道理,但最后没几个能成事的。)。

流行的工具模型千千万,但究竟哪个合适,并没有什么确切的直达本质的框架帮助判断,外来顾问更多依靠经验而非一个系统而科学的诊断工具来决定应该采用什么工具、采取什么行动。而本书中的思想,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它抓住了任何组织(甚至任何生命体)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矛盾:效率/效益(功能/形式)、长期/短期,舍此再无其他。

通过对这两对矛盾在时间线上组合/分解的动态模型,作者正面回应了行为干预者(变革专家、顾问、内部行动人等)最大的一些困惑:我的这些举动(流程再造、组织重组等),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改变了什么?究竟会有怎样的结果?不同类型的企业、相同或不同性质的问题,在相同手段之下,究竟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所谓权变、定制,定制的到底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

让变革的时机和结果变得可预测,这价值难道还不够大?

许多人完全低估了这个认知框架的魅力,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分类(PAEI)毫无新意。如果只是静态使用,这个分类当然过于简单而无趣,但作者通过“生命周期”这种动态发展的视角去使用这个分类,却收获了对影响因素众多的现实最接近的一种模拟方式。围棋的规则也非常简单,但却演化出了最丰富的战术,以至于棋如人生,一样的道理。

如果不考虑“生命周期”这个有点被用滥的词,而表述为“群体动态发展全景”,想必有些人更能理解本书理论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看到短评里有一些贬低的言论,其实这与社会现实非常相符,流行的管理理论甚至理论研究都还主要停留在机械式世界观中,大多数人习惯的和想要的,依然是经验主义式的、技术理性式的直接可用的理解方式和工具。好比一个人感冒了,他只想知道要吃什么药,而这本书则是告诉你,如果你年纪小,你要吃多少剂量的什么类型的药;如果你要快速起效,你该吃什么什么药;如果你不想吃药你该怎么办甚至你平时该怎么锻炼身体防止感冒等等这一切决策背后的依据。——很多人不习惯这种思维方式,也不理解这事的价值。

其实从本书的参考文献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极其难得的有系统思维的管理学家,他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经济学、生物学、系统科学、心理诊疗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他并没有将组织仅仅看做是一些被组装起来的零件,而是一个具有自己意志的生命体,也因此采用了“生命周期”这个形式,尽管具体内容与产业经济学或其他学科中的生命周期理论大不一样;没有把管理看做是简单的对部分组织零件的拆卸、维护和组装,而是对一个生命体整体状态的监督和调整。——这不就是系统观、整体观吗?而一些咨询公司宣传的所谓系统化变革,只不过是把一些概念组件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串成了一个提线木偶罢了。实际上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也确实和我从人格心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里的一些零散感受强烈呼应。

这可能就是本书思想并没有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吧,与主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而作者的学术背景虽然已经比较强了(可以设自己的硕士和博士点),但与主流相比依然非常弱小。

有人吐槽作者是在推广自己的公司和咨询业务,确实作者有推广自己的嫌疑,但写书本就是一种推广,只要写得好又有何不可呢?更何况作者的姿态真诚无比,非常坦诚的表达了自己的局限性,有些东西例如文化的变革(所谓整合能力),他就明确表明仍在学习中,此外对于某些具体的场景,他也明确表示无能为力,毕竟看到不代表就能做到,哪怕看得再明白。

当然,吹捧之余,也还有遗憾,本书确实啰嗦异常(但我认为这一点优劣参半,因为那些不同时期的症状确实十分复杂, 不啰嗦点很容易让人感觉语焉不详,而作者又没法像教科书那般严谨全面,这个理论还没学术化到如此程度。这种啰嗦的风格很有点佛经的味道,靠重复减少信息失真),因此具体的一些诊断细节仍然需要读者自行整理消化;其次本书的理论需要对大量公司相对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到验证并了解更精准的诊疗要素,作者自己可能验证过,因而确信无疑,但其他使用者仍需要自行观察验证,否则直接按本书内容诊疗,多少有些拿着天书侃侃而谈的神棍味道;另外,本书主要关心内部变化,对于如何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并没有明说(但却是可以推导的,一个家庭突然破产的二代,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保证健康和幸福?肯定要舍弃一些东西,无非还是效率效益之类的基本要素~);最后虽然人们可以借此书戴上一副上帝之眼,但如果缺乏上帝之手——或者哪怕是高超的人间之手,对于企业实际的干预能力,就依然有限,所以后续的学习积累依然是必不可少且任重道远的。

但无论如何,这本书给予的最本质最通透的认识方式价值无量。我也觉得十分幸运,可以说,整个关于组织智识与行动领域的全景图已经基本上完全呈现在我面前了,所需要的一是熟练掌握,二是将各种实用的行为干预工具塞进去,但最艰难的部分已被组装完毕,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