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胜利,控制与失控的统一
可以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传记,对于苏珊·桑塔格这样一个人来说,也许她的传记也有必要显得复杂一些。本杰明·莫泽写作的《桑塔格传》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桑塔格的一生的,如同桑塔格所擅长的,这本传记也采取了札记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表现出苏珊·桑塔格身上的复杂。
如果细究很多名人、伟人盛名之下的日常生活,人们会发现这些人在生活中的表现实在无法令人敬佩。苏珊·桑塔格同样也是如此。在这本书里,作者呈现了桑塔格与她的恋人们、朋友们相处的模式。这个模式往往是,一开始,双方都非常友好,但一旦进入了亲密关系,那么就会发展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凌虐。
桑塔格一直无法做到那种理想中平等的爱,尽管她知道这一点。但她也深信,爱情的关系便是主奴的关系,是施虐与受虐的关系。因此我们看到,桑塔格甚至可以在宾朋满座的时候,破口大骂那个极为敬佩她爱她的安妮。“善良还是卑躬屈膝,宽宏大量还是姑息,过往不究还是受虐狂,这之间的区别苏珊一直难以区别慎重对待。”
在桑塔格身上体现出的这种矛盾可以说是一种典型,她那些以意志获取的洞察与智慧无法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她能够洞察世界,却不会洞察自身周围,甚至会有意地逃避在这一点上的严肃对话。之所以如此,与桑塔格的童年有很大的关系。
桑塔格并没有一个稳定、快乐的童年。父亲早死,长期酗酒的母亲其实比桑塔格还需要别人照顾,桑塔格在成长的关键时刻中并没有处于可以预知的亲子关系中。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她“永远都在别人对我的看法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因而她最怕的是失控,在她身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控制欲,这种控制欲成年后总是伤害到那些亲近的人。
然而这种控制欲难道不也体现在桑塔格的思想以及她对思想的要求上吗。她总是要求自己要能够理解一切,同时她蔑视那些跟随她的人无法跟上她的脚步,蔑视他们的理解能力。桑塔格很早就有了要理解一切的意志,因此她对任何东西都感到好奇,她毫不厌倦地学习和思考一切。她要在思想中理解一切、控制一切。
纵观桑塔格的一生,如果说她胜利了,那么这是一场属于意志的胜利。因为那种强烈的意志的驱使,她成为了她那一代人中最有名的知识分子。但她强烈的意志也使得她有意无意地拒斥着那个真实的现实,“梦是唯一的现实”,桑塔格假装自己的肉体不存在。同时,桑塔格也缺乏共情心,而她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甚至坚持认为自己有共情的能力。
在名声与真人之间、在桑塔格的思想与其肉身之间、在桑塔格的思想中所把握的一切与真实的一切之间,都存在着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尽管桑塔格在萨拉热窝围城期间去到了当地,并且做出了叹为观止的壮举,但与其说这是人道主义的、具有共情心的,不如说这是为了她一向的审美活动,为了向她一生所倾心的文学与艺术。同样,为支持拉什迪而做出的努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追随文学前辈的亲临现场的激情。桑塔格的真实与他人的真实存在着认知上的区别。
只有在死亡来临的时候,她才终于意识到,“自己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她的肉体展现出不同于其思想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明显地要摧毁另一个真实的时候,她才也许有了一些想要认输的意思。但舍弃了那个思想中的真实,就意味着真正的死去,她还是认为,“钢铁般的意志是幸存的关键”。正因此,我们会发现,桑塔格现在也还没有真正死去,或者说她的意志(阴魂)不散。
而拥有伟力之人的控制与失控就像越想抓住真实,真实就愈远离一样。伟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其志业中都是失控的。在前者之中,其无视日常社会逻辑与普遍道德,甚至表现得无法自理;而在后者之中,其无视行业的界限,常常一再打破围墙,做出平庸之辈所不能做之事。看似矛盾、复杂的人,却可能是由同样的力量统一着的,思想与肉体相背离却又奇迹般地统一,也往往出自一个钢铁般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