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救赎、信仰的力量
三分半吧,译得还算流畅,情节也很感人,使我曾在清晨三四点泪流不止。然而,神异之事太多,且似乎通灵者还是要借助世俗中贵人之力,才能走上世俗人眼中的荣耀位置;若说这便是命运的垂青,我以为,去寄望名运的垂青,贵人的提拔,以此来攀上人生高位,从而自视与众不同,再来以俯视的姿态来看曾经的同路人,虽然励志,却并无真正的精神力量,其间仍不乏虚伪的封建思想和狭隘的小农意识。
以我个人的所见,所谓的通灵,所谓的神引,都并非世界的本貌,不过是一种心灵无助的臆想,仿佛我们生于世,无所凭,便要倚上神的臂膀,以此为支撑,才不至于迷失。实际上,超越这种无助无凭感,锻造自身力量才是出路,才是成就大写之“人”的正途。对神的依赖也许让我们感觉良好,让我们得到精神支撑而有所作为,却与对物质的依赖并无二致,不免使人在沉迷或笃信中忘却自我,落入一种受奴役的状态。
卡佛受出身、教育、阅历所限,心以神灵为引,以此安放灵魂,历经沧桑却仍心明如镜,可以说,这是信仰的力量,是自我通过信仰对心灵的救赎,自有他的可贵之处;而朗先生虽有经营才能,却似乎不懂得自我,易受他人影响,靠他人才能谱写、弹奏自己心灵的声音,也许,那根本不是他的心音,只是别人心音的回响呢?反正,最后物质的还是物质,精神的还是精神,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只不过结伴上路了。
如果卡佛果真有绘画天赋,拿起画笔,去学习,去钻研,去磨练,不抱信手一笔便是佳作之心,沉下来,走进自然,走进人群,去看,去画,将他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思索用笔表现出来,也许他就完整了,就独立了。
如果朗叩问自心,静下来去听自己的心音,去发现自己的向往,而后投入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既然握有物质,做点事自然不在话下,关键是做自己想做之事,而非受别人影响要做之事——也许,朗先生也便完整了、独立了。
而后,卡佛和朗先生才能心无芥蒂,成为真正的朋友,再不用在乎对方会否捉与放,因为,谁都不是谁钓上来的鱼。他们都是鱼,自在潜游,或都是人,独立于世。
另,我相信,书中对于佃农和流民的描述,以及关于癌症的内容,都是有现实依据或称完全以现实为根基的,那么,这本书给我的意义,也许是让我看到这种种生命的存在。
若以原作的构思和视角加以概括,这本书的主旨当是:心灵的救赎、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