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的臭味,与《五号屠场》

2018-09-16 22:41:01
我喝醉酒,散发着玫瑰花和芥子气的味儿,便把妻子熏跑。——《五号屠场》
<!--more-->
前段时间接了份活儿,与《五号屠场》有关。接了之后,赶上我辞职,辞完在家茫然不知岁月一两周,再去旅行一两周,再再再人生迷茫、拖延症发作、作息混乱……各种来上一圈,于是到了现在。
之所以是《五号屠场》,却是从对方提供的一长串选择中挑出来的。对这本书,对冯内古特,我怀着一份好奇、喜爱却又促狭的心情,毫不恭谨。恰是因为如此,我更想探索和了解故事中的故事,去亲近和触摸淹没在过往中的温度。
但是重温起来的时候,未知为何,我被文字中处处隐忍的波涛情绪触动了……你很容易重温一部短篇小说,从头到尾,而不是这样的长篇对吧?恰如此,我差点儿错过《五号屠场》,读过它却错过它,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正真好没有错过。
我必然还是要开始干活儿的,会将内心迷乱又汹涌的脉脉不语,部分地抽出来,整饬为商业、从容的语调。我已经拖了一天又一天,焦虑追着我跑,不知几日。可在此之前,我想要将当前的混沌,转为丝丝絮语。
以上的话,简单来说:
对什么事儿“上头”的感觉太棒了。我要纪念,我要留住。
《五号屠场》的沉郁悲伤。
第一章开头是叙述人的话,类似于其他书里的“作者序”,既是全书的开始,又是全书的结束。
叙述人大部分是作者,有时候也是书中的人,和主角相识,有时又像是主角自身。无论如何,他始终在讲述战争的同时回避它,就像在太空中行走太久的宇航员,回到地面,丢了铅笔,会怎样?
会下意识往上看,就是那样。
叙述人下意识地向上看。
这一章中叙述人说:“有时在深夜我会发病,发病时就想喝酒和打电话。我喝醉酒,散发着玫瑰花和芥子气的味儿,便把妻子熏跑。”
过了一会儿,叙述人又说:“于是我放出狗或者说放狗进来,谈上几句。我让它知道我喜欢它,它也让我知道它喜欢我。它对玫瑰花和芥子气的臭味并不介意。”
“玫瑰花和芥子气的味儿”,一个不加解释的、莫名其妙的字词,从叙述人的口中冒出来。
哪里有芥子气?这个词儿泛着战争的不详味道。不然我会觉得它是个很平常的词儿呢。羽毛腐烂的味道,肥皂水里泡苍蝇的味道,香蕉与冬枣同吃的味道,玫瑰花的臭味儿,诸如此类。喝醉了发出的臭味,很生活的吧?
果然应了隐隐的猜测,在往后很久很久的一章里讲到了这个味道。
“他们就这样开始了挖德累斯顿的第一个死人坑。 接着他们又逐渐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死人坑。死人坑开始时像蜡封的博物馆,没有臭味。但后来尸体腐烂,化水,发出了玫瑰花和芥子气的味儿。 就这么回事。”
冯内古特是德累斯顿轰炸的幸存者。对呀。适得其所?恰如其分?我语言太贫瘠了。
气味,过去,往上看。
这一章讲了好多事情。叙述人用鲜艳和童真的色彩,涂抹着一份草稿。
“我曾多次拟过德累斯顿故事的写作提纲。其中最好的.或者也可说是最美的一个是写在一卷糊墙纸的背后。”
“这份提纲是用我女儿的颜色笔画的,一种颜色代表一个主要人物。糊墙纸的一端是故事的开头,另一端是结尾,两者中间的全部空白是故事的中间部分。蓝线碰到红线然后碰到黄线,黄线突然中止,因为黄线代表的那个人物死掉了。如此等等。德累斯顿的毁灭是用橙色的井字形垂直线条表示的,凡通过它而幸存的线条就出现在纸的另一边。”
我脑中浮现出一张线条歪斜,五彩斑斓的画。两三厘米宽,十几厘米长的橙色线条。许多线碰到它就断了。
哇。
哇。
你好难把希望和毁灭放在一张糊墙纸上。
我也想用这句“So it goes.”
就这么回事。
这是一本反战小说吗?这是一本反战小说。不过这不是控诉法西斯的反战小说,也不是列侬那样的,唱着“想象这个世界没有国家”的激进政治主张。
有点儿像在说“天下无敌”——没有敌人,自然无敌。有点儿像是把一个人的整个世界毁灭了给你看——真实的物质世界毁灭的惨痛,人人看得到;虚拟的那个,也许看书能看到。
书中冯内古特用虚构的争论,说了反战的事儿。
“‘我说呀,与其写反战作品,何不写反冰河的作品?’ 他的意思当然是说:战争总会有的,反对战争就像拦截冰河一样,谈何容易。我也这样想。 即令战争不像冰河那样不停地涌来,人总还是要死的。”
许多令人迷恋的因子散发出来。
开头我写“沉郁忧伤”,落笔的一刻就知道不准了。沉郁是我的沉郁,我的忧伤。那些五彩斑斓的线条,通过橙色的竖线条之后,有的断掉了,有的没断。仅此而已。只是橙色的竖线条会很长久地留在线条们的心里。虽然那代表很多、很多的死亡。
这是一本反战小说,而尤其是一本讲死亡的书。不是苦难,不是正义与邪恶,不是人性矛盾或光辉。没有附加其上的权力与欲望,规训与惩罚。死亡平平常常,战争中死得特别多。特别特别多。
冰河是无法拦截的,战争是无法阻止的。战争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永远有野心家,永远有政治,永远有着齿轮,为这工具成吨地废弃和消亡。
齿轮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么?如果人们不会遗忘历史,如果人们总是记得真相,那会是的。只是过去的过去,像在水中投入巨大的石子一样,初时惊扰四众,渐渐消失了。
一些作品,要捕捉水中的涟漪。于是在后来人心中投下惊扰。这其中有《五号屠场》吧。
《五号屠场》与迷离的回忆。
回忆即时间旅行。
我想不到更准确的表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