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恰到好处”

AWastedSoul
AWastedSoul @AWastedSoul
滚蛋吧!肿瘤君 - 评论

难得的“恰到好处”

文/DreamReaver

       国产的小妞电影里,难得有这么一部不洒狗血、不毁三观,笑点哭点拿捏恰到好处的作品。话是这么说,我其实没怎么看过国产的小妞电影——它们都被我脑子里的映前筛选系统给过滤掉了,不是因为对题材不感兴趣,就是豆瓣分数太低,简言之就是没有看的动力。

       我承认,我在看这部片之前其实是持观望态度的,甚至还带有一些“赚死人钱”的抵触情绪,认为熊顿刚过世不久就拍出这么一部商业片来消费她的卖点,未免显得残忍。不过正好从Miss Kay那里得到首映赠票,就抱着一定的预设来看了。结果表明,片子的整体框架跟想象得差不多(脑洞十足的小妞悲喜剧),完成度上它满足了我的大部分预设期待,同时还不乏惊喜,总体来说是全程看得舒服不跳戏,这在当下的国产院线片中真是难得的体验。

       说说最打动我的几个细节:

       得知熊顿患癌后,拳击女在合租公寓中翻找熊顿最爱看的《行尸走肉》DVD而不得,有些气急败坏,对沙发上的闺蜜男发泄道:专心吃你的面!然而闺蜜男刚吃了几口面,拳击女再一次吐槽:我最好的朋友在住院,我怎能不着急!你吃面就不能小点儿声么!此时拳击女声音因悲伤和激动而难抑颤抖,闺蜜男脸上也流下泪来。这一人物互动是一个精彩的细节,在好友罹患绝症的残酷现实打击下,性格刚强的拳击女以表面的急躁和不服气强撑着内心深处的悲痛;平常话唠气质的闺蜜男此时承担弱势一方,其悲伤之情表现得相对更加闷骚。一动一静,不同性格好友的真实心理状态在寻找光盘这一情节点的触发之下点跃然于银幕之上,这比绝症电影里常见的“抱头痛哭”一类狗血桥段强了太多;同时,行尸走肉的光盘还铺垫了后面抢救段落中的脑补情节。

       熊顿的父母在被告知孩子患癌后,走出医生办公室之后的一段戏,是两位老演员最闪光的部分。母亲显然是最心疼孩子的,但口头仍不改对熊顿的训斥,把她训得在床上无处遁身,而在医生出现时又在背后偷笑女儿的花痴,被医生评价为“原来真有镇得住你的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疼爱显露无疑;父亲下楼给熊顿买零食,拿起一包薯片后因视力不好而端详半天,犹豫了一阵后将薯片放入篮中,又拿起下面架子的另一包薯片再次有些吃力地端详,这个时候他的悲伤情绪再也支撑不住,手扶着货架痛哭起来。这段情节中包含的是父亲的衰老,对女儿相对沉默但又深沉的爱,或许还有对女儿不久于人事而自己仍不够了解她的悔恨,最重要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千般纠结、万般痛苦。所有的情绪由这在货架上的一扶而宣泄出来,让此段成为最大的泪点之一。

       熊顿昏迷后的抢救过程,导演用一段臆想与现实的交叉剪辑来表现。臆想部分是丛林的“行尸走肉”场景,女主被僵尸追杀、腿绊在树枝上无法动弹,这在现实中对应病床上女主生命垂危的紧张状态;而医生形象作为弩哥角色出现在丛林边缘,一举将僵尸射杀,挽救女主于危难之中的桥段,则对应真实的医生用除颤器把女主从死亡线拉回来的情节。这里采用了最基本的交叉蒙太奇,虽然没什么高深之处,但完成度高,两个尝尽的类比和对应十分精确,情绪推进也比较同步,足以倍增观众的纠结体验。

       熊顿“死而复生”后,来到好友日企白领女的公司大骂老板压迫员工,却反被白领女吐槽说是多管闲事,“我有我的选择,你有你的生活,何必粗暴干涉。”这算得上是难能可贵的不落俗套的情节设置,其中包含了对多样价值观的尊重,而非强烈的价值倾向性。如同《三傻大闹宝莱坞》那样(三傻我很喜欢,没有黑的意思),在主角的撺掇之下,配角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追逐梦想云云,这类明显鸡汤性质的桥段,我们已经看了太多次了——虽然带着理想化的甜腻味道,但未免因俗套而乏味。女主刚刚大病一场而有了新的生活态度,女配则依然为了努力生存而默默承受不公道的待遇,二者价值观的分歧是难免的。此处剧本借女配之口表达了对另一种生活态度的理解和包容,本身并不强行引导观众的价值判断,并不因女主的病而对她特殊照顾,并不因主角光环而对“病了一场重新认识生活”的典型套路完全缴械投降。这无疑是更贴近生活的、更接地气的处理,因对stereotype的反抗而让人看了舒服。

       结尾葬礼上播放的熊顿生前录好的视频中,熊顿在说话时几度因笑场而NG,最后所采用的努力控制笑场的一段中,却因为情绪激动哽咽而差点再次中断。“在天堂里见到你们的时候,我比你们都年轻。”这一段悲伤与乐观交织的屏幕独白,正是整部电影情绪控制的一种写照。笑点和哭点虽然我们在观影时都不难预料,但可贵之处在于穿插得自然,悲喜两端皆不过分、过火,可以有效地牵引观者的情绪,而不至于常常出戏。在包括这一VCR段落在内的多段煽情戏份中,白百合的表现都自然不夸张,可以想见是既包含了真情流露,而又有足够的控制力和张力。其中尤以VCR段落中的哭与笑的转换拿捏得足够细腻,是上佳的发挥。

       真实和细腻,对现在的国产商业片来说几乎是奢求,在这部电影里却给足了量、喂饱了期待,又不显得违和,这是我对片子印象不错的原因。当然,电影的缺点也能数出不少:熊顿花痴的段落太多影响节奏,中间的大断病床叙事过于流水账,对于医生工作环境的塑造过于虚假和夸张,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在观影之前的期待中都是有所预料的,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而根据作者生前漫画改编的性质,也注定了电影一定带有原作者本身的臆想,花痴段落也算在其中,因而在观看时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总体来说,导演展现了足够的把控能力,做到了难得的“恰到好处”,这很值得鼓励。

       最后,不管多忙多累,都要注意身体;愿熊顿在天之灵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