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绿叶,信仰才是鲜花
在近期上映的几部影片中,《少年PI》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而它的最大魅力便在于它所抛下的疑团:成年PI讲述的两个故事孰真孰假?其实类似的电影也不在少数,影响力较大的有《穆赫兰道》、《闪灵》等,都是以“让观众看得如堕五里雾中”而著称。这类电影的共同点就是将真相模糊,使影片存有争议。其好处是能够调动观众思维的积极性,去质疑、反思影片,而不像其他所谓“娱乐大片”之流,仅供一时消遣,事后便被遗忘得一干二净。然而其缺陷则在于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众说不一,很多观点都存在一定合理性但又稍有不妥,而导演也是三缄其口,甚至让人不禁怀疑导演其实也没有答案,只是故弄玄虚而已。就拿《穆赫兰道》来说吧,目前我觉得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采用弗洛伊德那套,以梦境反射现实。但是碍于对释梦一学研究有限,也辨别不出真假。而《闪灵》更为坑爹,网上的影评没一个是让人满意的,导演在之后访谈所说的话也与观众的理解有所出入,所以愚以为此片不过是故弄玄虚骗取票房罢了。 说回《少年PI》,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影片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同时我也建议在剖析这部影片时千万别去看原著,因为李安想表达的与原作者想表达是不一样的,影片所呈现的是李安消化后的故事。同理,我所写的影评也是被我消化了之后的《少年PI》,仅为一家之言,若有疏漏,还望大家一一指出批评。 在影片里成年PI先后讲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第一个炫彩刺激,第二个则让人毛骨悚然。而后网上又出现了第三个版本,认为PI在杀死厨子后吃了他的尸体,最后饥饿难耐又痛心吃了母亲的尸体,人形岛上的狐獴其实是母亲尸体上的蛆,而老虎则代表PI的兽性。先撇开第三版本,我们来看看影片中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中其实都存在破绽,第一个故事里让我不解的首先是为何老虎刚开始在船底时不直接吃掉鬣狗,而后又不吃尸体反倒直扑PI?难道是老虎晕船后顾不上鬣狗而且又不吃腐肉?除此之外,之后出现的种种现象,诸如香蕉漂浮,人形岛,莲花里的牙齿等,也让人不禁怀疑故事的真实性。而第二个版本依然没解决香蕉漂浮的疑问,母亲的最终去向也被隐去不表,按少年PI的描述,厨子既然对食物那般执着,定不会不吃他母亲的尸体,反而扔开,这些迹象同样暗示着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相。那么依这样解释,第三版本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既然老虎代表PI的兽性,那么PI为何对之念念不忘,难道他不愿兽性褪去,反倒对残忍的本能情有独钟?所以我认为第三版本也并非真相,下文就不再对此版本多加议论了。 照这么说,电影里的两个版本都是假的,那真相是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真相真那么重要吗?就像宗教一般,每个宗教都存在破绽。基督教告诉教徒,上帝都有他的安排,也许你现在体会不到,只要接受就可以。而佛教也有因果循环之说。很多人对宗教的误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太过依赖于祈祷,另一种则是消极接受命运,这两种情况导致的结果都是忽略自身的努力,同时内心的力量逐渐衰弱。科学告诉我们,宗教中很多神怪和前世今生之说都是无稽之谈,既然宗教存在着这么多虚妄,那么它的意义又何在呢? 我认为,宗教的精华在于“信仰”二字,我们现在也许还不能亲身体会到信仰的力量,但可以从他人的一些事例间接了解到。电影《达芬奇密码》中,兰登教授小时候曾有一个可怕的经历,他掉进井里,踩着水喊救命喊了一整晚,获救的时候几乎成了植物人。他自以为必死,唯一能做的便是向耶稣祈祷,正是信仰的力量让一个七岁的孩子在黑森森的井里坚持了一整夜。至于神是否真的存在,又有什么区别呢?所谓的“神”不过是帮助我们在心中建立起信仰罢了,它教我们积极面对生活,坚定我们的信念,增强我们的内心能量。“神”只是一种概念,而非实在的事物。同样地,少年PI也是借助对宗教的信仰得以在绝境中坚持不倒。我一直认为在绝境之中,坚定的信念比维生的物质更为重要。汶川大地震中,重庆綦江的马元江被埋在垮塌的宾馆里100个小时后终于获救,不少的地震长期被困者,往往是因为救出的那一会放松了意志而失去生命的,但是马永江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即使被告知将要截肢时,他也只是狠狠地咬了一下被角,他完全是靠着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 至于影片的主题,并不在于两个故事孰真孰假,而在于我们相信哪个。就像宗教一样,都是虚幻不真实的,而选择哪个作为信仰,全看你内心如何抉择。我本人更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尽管它存在着很多疑点,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既然它可以帮我们重新体会信仰的重要性,它真实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人性的黑暗的确普遍存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略了它光明的一面。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事情本身,但可以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要知道这世道再冷,有些火,也是冻不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