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首先在意识形态方面,毛泽东就从来不相信知识分子。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想进入城市知识分子的圈子,但是融不进去,算是受到打击,后来他就一直对知识分子抱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他认为未来的一代人在思想上接不了班,为了培养他所谓的社会主义新人,他要让年轻人全部去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让知识分子被农民教育。 经济层面,大跃进几年国内经济一塌糊涂。城市化不够发达,人口增加,城市里的就业压力急剧上升。缓解这种压力的好方法就是把他们全部赶到乡下去种地。 再就是内部政治斗争。毛和刘少奇的教育路线不一样,文革刘少奇被打倒后,毛派势力增强,为了与周恩来那一派温和领导人的路线斗争,他拿所有年轻人作赌注,把他们送到乡下。这群年轻人就是他的筹码。再就是大革命初期,毛依靠红卫兵打倒了一大批干部领导,此时不需要红卫兵了,并且红卫兵也越来越难控制,毛干脆抛弃他们。那代hwb也就一起跟着下了乡
毛是一个典型的魅力领袖。中国号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但是在这件事上却完全忽视了宪法。宪法规定公民有自由迁徙的权利,但所有的事情全靠毛的一个“最高指示”被改变。 青年人在下乡之后才发现,社会主义二十年的农村和宣传中完全不一样。相反,这个政权为了改造农村,使农村的许多传统丢失,并且改造的目的也没有达成。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宣传背后的荒谬,真正摆在眼前的是弄虚作假和特权。农民也不喜欢他们,在平均分配的年代,人越多,意味着自己分到的越少。也要很多地方干部瞎指挥,例如大兴安岭一场山火,当地干部让知青们去救火,结果是进去一批死一批。 这期间,未来中国文学的底蕴之间形成。知青们会偷偷读书,偷偷进行文学创作,相互交流。在邓上台以后的思想大解放期间,这些文学作品发表出来,很多成名的文人也开始继续创作。今天我们读到的史铁生莫言,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因为上山下乡而养成的思考。
毛死以后,中央本企图继续进行这一政策,但是抗议此起彼伏,甚至有人肉炸弹的事情发生。国内发生许多重大抗议事件。邓那一派夺权成功后,他们毕竟是务实派领导,最终结束了这个政策。
国家的一段弯路,是几代人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