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表现情感的
1、基本上是以现代人的思维来注解,所以觉得诗表达的情感比较正常(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另外,男女平权的思想在解说中也有体现,例如“思君令人老”,这个“君”字,前人有说是妻子心中思念的丈夫,也有说是臣子心中思念的皇帝,但绝对不会是丈夫心中思念的妻子。流沙河就大大方方的说这个“君”是远方故乡的太太。不过流沙河这儿耍了花招,前一首讲秦嘉《赠妇诗》做了个铺垫,这一首虽然立了新说却一点都不突兀。
2、 流沙河是成都人,本书是演讲稿整理出来的,书中很多地方俚语。作为一个在成都生活过多年的人来说,读起来很亲切。
3、关于诗歌的作用,“诗不是教我们怎样生活,而是帮我们理解生活,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境况之下,人情的委婉和微妙,认识心灵深处那些似乎难以说清、却又缠绕不去的心绪、情感。……唯有这些抒发人类共同的情感、揭示人性的复杂和委屈的诗歌,才能穿越时空,影响不同时代、不同遭遇、不同思想的读者,这样的诗歌才能够不朽。”讲得真好!
4、流沙河的解说,基于训诂,一字一词辨析其意,对于各种名物的解说尤其精彩。此外,对于一些自古以来争论颇多的焦点问题也所有创新,作者本人对此也颇为得意。例如“玉衡指孟冬”中的“孟冬”并非指时节而是指方位,“思还故里闾”的“还”通“环”,表示思绪萦绕在故乡的土地上。
5,流沙河的解说中,对于是诗的视角的诠释非常一致,十九首都是单一视角来写的。但主语不明引发的歧义还是存在,例如“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流沙河解为歌者,证据是“巾带”(或“中带”)是女子系于腰间的布带。以上八句皆为歌者,莫二句为诗人自己的心里活动。我觉得这样解导致诗歌物理结构有点失衡。
6,讲座上有些历史典故等记得不太清楚,像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跟大将军卫青不是李广利,讲话中出现些史实错误是情有可原的,但既然出版成书,这些明显的错误还是应该标注出来的,不然就误人子弟,编辑是有责任的。
有些名物的解说比较有意思,摘录几处:
1、雀鸟的巢确实是有固定朝向的,但是所有北半球的鸟类,它们在森林里筑的巢,门全是朝着西方的。因为鸟类是黄昏时候飞回家,它要尽量利用夕阳的那一点余晖,找到自己的家,如果鸟巢的门朝着东面,到了黄昏以后,巢里面就没有光线,就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2、小麦粉最初就是用来搽脸的,因为小麦加工出来的粉,比其他各种粮食作物加工出来的粉都要细得多,可以用来搽脸,所以它才叫“面粉”。
3、天象学知识告诉我们,北斗星是旋转着的,一夜之间,北斗星的斗柄所指的方向不同。北方秋天刚入夜的时候,“玉衡”的指向是在西偏北一点点,这叫“斗柄指西,天下皆秋”;但是到了夜深你再去看,斗柄旋转了,“玉衡”指的方向就往北方移了,北方就叫冬(相应的,斗柄指东方就叫春,斗柄指南方就叫夏),因此这个“玉衡指孟冬”是说夜已经很深了,不是在说季节。这并不奇怪,类似于我们现代航空航海用“几点钟”来指示方位一样,它把整个空间看成一个钟面,时钟的数字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方位,他口头报的是几点钟,但其实说的不是时间。
4、好像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脚板印一样。“遗”是留下来的,“迹”是脚印(“迹”在这里也要读“jie”的入声),因为一般人都不会注意自己走路留下的脚印
5、“城”和“郭”是两个意思,要结合起来才是一座城市,前者指城墙围起来的里面那一圈,包括其中的街道、建筑,这个叫“城”,所谓“城者,盛也”。城墙的这一圈外轮廓,就叫“郭”。很多人误以为城外还有一个圈圈叫“郭”,理解错了,古人说得很清楚:“城外谓之郭,郭外谓之郊,郊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垧,垧外谓之野”。那个“城”和“郭”的关系,正如“池塘”这个词中“池”和“塘”的关系,“池”是那其中的空间,“塘”是围成那个空间的周围的堤埂。很多人忽略了对这一类词语的研究,以为池和塘是两个东西,所以古今以来讲谢灵运的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都说成池塘中间长满了草,根本就不对,应该是指“池”边的“塘”上长满春草。
6、“杳杳”是黑暗,其反义词是“杲杲”,光明的意思,这是两个象意的字:日在木上谓之“杲”(太阳升起得很高了),日在木下谓之“杳”(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了)。
7、“即”在这里不作“就是”讲,而是一个动词:改变状态,从这里到了那里,进入一种新的状态了,就叫“即”,所以太子当了皇上谓之“即位”;“既”正好与之相反,是一个过程结束了。请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左边“即”是一个人正准备要开始吃饭,右边“既”是吃饱了转过头去打饱嗝了,很好懂。
8、这里“服”是服药,就是吃那些什么仙药;“食”是“食气”,就是练习高级的呼吸方法。道家说世界上有两种气,一种叫“沆”,一种叫“瀣”,用深呼吸就可以把它们吸进身体,起什么什么神奇的作用。
9、“丘”是指那些大坟。我们知道,坟的大小是有等级的,官当得越大,他死后的坟也越大,直到现在都还是这样,坟的大小就往往预示着死者生前的富贵程度。
10、“还”者,“环”也,在这里是说他的思绪萦绕着他的故乡。“里”在古时候就是指居民点,“闾”是“里门也”;
11、“蝼蛄”就是我们四川喊的“土狗子”,又叫“油蛄”,叫起来是“咕儿咕儿”的,好像什么东西被拉着旋转时发出的声音,所以在北方又叫“拉拉蛄”。
12、蟋蟀本来是在野地里叫的,随着天气变冷,它的叫声就越来越靠近房屋,当蟋蟀的叫声在堂上响起来的时候,就快到岁月之暮,一年又快要完了,让人想到时光过得太快,所以让人“伤局促”。
13、这个“衣”,不单是指衣服。汉代的时候,身上披的、穿的、戴的,都叫“衣”——内裤叫“小衣”,穿的袜子叫“脚衣”,小娃娃戴的帽子叫“头衣”,盖的被子都叫“寝衣”。这位妇女想给他丈夫送的就是“寝衣”,所以她说:“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锦衾”是丝织品作被面的铺盖,“衾”字发音同“擒”,是因为被子能把人裹住,就像人被那个被子捉住了一样,所以叫“衾”。
14、“扉”g是蚊帐的帐门,以前的蚊帐都是从两边合拢来,中间形成“帐门”。我们的主角醒来,这样睡也不舒服,那样靠也不舒服,暗自流泪,就牵起帐门来揩眼泪。很多人不仔细分析诗中情形,把这句诗理解为“眼泪打湿了门扉”,他也不想想——睡在床上做梦的女子,怎么会把眼泪洒到门板上去了呢?这一点是本人细心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才发现的:这个“扉”不是房门、院门,而是“帐门”,这才合理。
15、蟾是蟾蜍,就是我们成都人喊的“癞疙宝”;“兔”是玉兔,这些都来自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我们仔细看月亮,就能看到那上面有很多阴影,其中有一大一小两片,在天文学上被称为“静海”、“梦湖”的,我们古人就把它想象成一只“玉兔”、一只“蟾蜍”,说它们在月宫里陪伴着寂寞的嫦娥。
16、“闺”是你住家的那个小巷子巷口的门。古代的城市,是一条大街两边有很多小巷子,小巷子里面全都是住家户;每一条小巷子的门口,都有一个拱形的门,因为它的形状很像古人执的圭片,所以就叫“闺门”,也叫“闺”。这也是“街”的原义,我们现在还能从这个“街”字的字形上,看出它和“闺”的联系。古代的妇女,不像现在的妇女可以出门走得很远,什么人民商场、摩尔百货,哪里都可以去,她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在那条小巷子以内,所以就叫“闺中”。
17、“绮”是一种丝织品,本身织有图案花纹,不是绣上去的,所以比较昂贵;这种“绮”每一截的长度,从前也是固定的,这个通用的固定长度就叫“段”,“一端”就是“一段”,“绸缎”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18、“文彩”是“文”和“彩”两样东西,前者指这一段丝织品的图案花纹,是一对鸳鸯;后者指色彩,是说上面的色彩不一,有深有浅,所以叫“彩”。
19、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的,雌的叫“鸳”,是指性情委婉、很受得委屈;雄的叫“鸯”,是形容它很张扬,所谓“鸯者,扬也”
20、“合欢”指合欢花,民间叫“夜合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但在植物学上属于豆科植物,它的叶子是一对对生长的,早晨天亮以后,叶子就张开了,而且阳光越好它张得越开,到黄昏的时候,天色暗了,叶片又一对对合拢来,到夜晚就完全合在一起,“夜合树”由此得名。用“合欢”来比喻夫妻,我们都容易理解。那么“合欢被”是什么呢?它不像现在常用的这种长方形的铺盖,而是卷成圆筒形的被子,裹成这种形状有什么作用呢?我就不细说了,两夫妻自然很清楚。这种被子还有一个好处是有利于保暖,如果把它的脚下那头缝拢,就像外国人爱用的那种旅行睡袋。
21、“缘”也是动词,读“yuàn”,是一道工序,就是我们说的“滚边子”,就是用线把边上密密地缝合拢来,这样才能把夹层两边合紧,免得里面的丝绵滑脱。然后还要在这个边子上做好“结”,就是打疙瘩的短绳,那个时候既无拉链,又无按扣,这个圆筒形就用细绳打疙瘩来拴结固定,这就是“缘以结不解”
22、“罗床”又叫“匡床”,是一种三面都用短栏杆或者挡板围起来的老式床。这个“纬”通“围”,就是指匡床三边的围栏。
23、月夜对睡眠的影响,有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原因。首先是明亮的月光会形成光干扰,这是物理原因;其次是月光会影响心情,让人更难平静,这是心理的原因。这个心理原因也是有科学根据的。大家知道,海洋的潮汐现象是和月亮密切相关的,月亮的引力在影响潮涨潮落。人的身上,封闭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一片海洋,它也会受到月亮引力的影响。据统计,有两类事情在月夜发生得特别多,一是爱情,一是凶杀,因为这两类事情都和激情有关,而月亮会激发人的情感状态。
24、灵车两侧留有很多拉车的绳子,死者的亲友就在两边参与拉车,以表示哀悼,这就是“哀挽”一词的来历。拉车的时候,大家要边拉边唱,就叫“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