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界的钻石
手头这本购于2012年的诚品,结果在书架上搁了这么些年。至此,我读了(按时间先后)Snow Crash,Seveneves,Anathem。当年在《雪崩》之后就对他有点膈应,所以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一句话:《钻石年代》位列我最矛盾的五星之一。
好的地方:作者吃透和跨文类的水准让我惊叹,本书是他作品里的巅峰(还没读Cryptonomicon,所以这话可能不对)。故事的设定换成赛博朋克绝不违和。但他偏偏要走蒸汽朋克路线,而且推到顶:书里没有计算设备,仅仅是把「机械」替换成「纳米技术(原子操纵)」,构想出一个夸张但又相当可信的技术基础。同时在架空历史这端也玩得非常溜:生生把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英国人和上海(以及想象出的相当怪异版本的中原)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斯蒂芬森超越同时代科幻作家的最重要一点(也是一直让我疑惑的一点,原因见下文)是他对于社会发展和技术的敏锐。《钻石》出版于1994年,在那之前的1993年,斯蒂芬森花了两周时间游历上海、深圳和香港,并在《Wired 连线》上写下了一篇长文《In the Kingdom of Mao Bell》,其中他这样评论:
"The Chinese were born to hack... A billion of them jammed together have created the world's most efficient system for honing and assimilating new tech (they actually view Americans as being somewhat backward and slow to accept new ideas - the Chinese are considered, as Bill Newton put it, "not so much early adopters as rapid adopters"). As soon as someone comes up with a new idea, all the neighbors know about it, and through an exponential process that you don't have to be a math major to understand, a billion people know about it a week later. They start tinkering with it, applying it to slightly different problems, trying to eke out hair-thin improvements, and the improvements propagate across the country until everyone's doing things the same way - which also happens to be the simplest and most efficient way."
然后,在《钻石》中,我们读到他如此描写上海的地下之王「X博士」,精准地还原了他的论点:
X博士狼藉的名聲是他成爲這項工作不二人選的主因。他是逆向工程師。他就像某個瘋狂的維多利亞時代鱗翅類學者搜集他的人工蟎晶,然後一原子一原子拆解,看看它們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他發現某些聰明的創新,就趕快貯存到他的資料庫…… 海克華斯是個鍛造者,X博士是打磨者。二者的分別就跟數位電腦一樣老。鍛造者創造出一個新科技,僅探索了新科技潛在的輪廓,就打造起了下一個計劃。打磨者不太受人尊敬,因爲他們好像在科技上遲滯不前,玩弄早已過時的系統,壓乾榨盡所有價值,不過卻能操縱它們做出鍛造者永遠想象不到的事。(85頁)
如果说一年前威廉·吉布森的新加坡之行让他对东亚祛魅(在斯蒂芬森的文章发表前的一年,《连线》把吉布森送到了狮城,他写下了《Disneyland with the Death Penalty》),斯蒂芬森的中国行却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这场经验是否激进到他愿意去描绘一副完全不同于吉布森「无聊」评价(引自迪斯尼一文)的人类未来?——其实是伪未来,因为是架空历史——这点读者不得而知,但我们能够读到的是他事无巨细地还原一个不同于90年代全球化轨迹下的十九世纪。其中对于技术细节的把握是顶级的水准。我想这是本书,在历经二十五年之后的今天读来依然有趣的主要原因:斯蒂芬森的技术想象无与伦比。(此处无意拉低吉布森,毕竟两者相差整一代人,时间改变了很多事情。)
问题呢?我觉得主要问题是他讲故事的水平一般般,包括编织悬念,人物塑造以及推进的节奏。他脑子里有太多念头,但总想一股脑要全塞进一本书里,所以他的书总是「又臭又长」。(比如,他多次利用「元故事」的桥段让本来就很复杂的故事有更多套。)这个故事的两条主线:底层少女奈尔(Nell)借助primer(「启蒙琼林」,按字面原意,是有教育意义的插图书)的成长故事;以及围绕设计/抢夺这项技术、国家间强权斗争的阴谋/探案线。还要安排次要人物的背景故事以及大段大段世界建构。考虑到作者对细节的痴迷,整个故事在前半相当拖沓。
另一个问题在于相对于技术,这个世界本身很无聊。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摆脱不了这个念头,就好像这些技术都是玩具,并不对活在里面的人物造成任何影响。一个例子:故事的核心围绕着primer 展开。这本书由世界最权势的股权大公(equity lord)订制给他的孙女,目的?「为了让她的性格更具颠覆性」(而不是像她的妈妈爸爸,我的女儿女婿那样是学校精英,却只会墨守陈规)我想,十九世纪的new money贵族以颠覆性为目标教育下一代,似乎嫁接了一个过于二十世纪的价值观?(而且大公在书中并未坚持这个观念,见后半。)然后是关于primer——一本以民间故事为原型(很显然,作者没读过普罗普)的互动学习环境,能带来怎样的颠覆性?这个古怪的社会实验在书的后半段又回到了传统「父爱/母爱改变孩子」的路线,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一点都不颠覆。奈尔小姐的成长故事里,她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她对世界的看法是什么?她想用她的对世界的知识如何来进行改造呢?我们不知道。斯蒂芬森本人对于社会/历史的理解也比较脸谱化,在书的最后,当主人公之一的海克華斯质问X博士为何对于科技如此执着时,对方摆出了「中学本为体,西学为用」,而新的纳米科技,让国人忘了本(「停车场与失序」,471页),读来有点哭笑不得。
我想我大约理解了为何斯蒂芬森跟自己的频道搭不上的原因:在最极客的技术描绘和精彩的动作场面之下,是相当陈旧的对人、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想象。《钻石》在前者做到了极致,我毫无保留地由衷赞叹,而仅凭借这一点,我觉得它值得Speculative Fiction的所有最高褒奖。本书的风格,技术设定和世界观太有趣,也太少见了。我不相信斯蒂芬森写不出标准的好莱坞动作剧情,但我知道他对这个不感兴趣。他是一位脑子里有太多想法,迫不及待领着读者进入一个个兔子洞的作者,这一点就足够说服我了。
对于后者,我虽然不满,但也明白不应该苛刻,因为这更多是一个口味问题,毕竟大部分科幻读者并不想把小说当成民族志或社会理论来读(如Le Guin),也不默认用科幻来思考人类这个族群的未来(如KSR或Watts;事实上在《七夏娃》中斯蒂芬森挑战了这一点,而且相当成功)。所以,最终让我充满矛盾的是我个人对于科幻作品的观点,但我不希望诸位因此错过这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