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因果律武器是我们的大脑

2021-03-10 17:46:13

忙着想什么,就会变成什么。别看轻它。

大脑很委屈。

我们不仅把它跟电脑的运作方式相提并论,甚至隐隐开始认为,人脑不如电脑。我们相信,人脑也是输入数据,存储数据,输出数据的一个介质;我们相信,在对信息进行充分整合时,我们完全不如电脑能吸纳海量信息,能瞬间分类整理,能条理清晰对数据进行排列;我们相信,将来电脑足够发达时,人类的智能会因电脑辅助而更上一个台阶,或者当电脑的智能达到一定水准后,电脑将成为更优秀的物种,将人类甩在身后。

错了,都错了。

引用《浅薄》原话,大脑是“一个组织机构和因果关系缠结交织的层次结构”“思想的变化会引起大脑的变化,反之亦然”。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活着的东西,我们每一次记忆,脑内就会重新调用一次化学反应,重新激活通路,重新加强或遗忘某些部分。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着,短时间内是增多减少一个神经突触的事儿,长久下来,大脑的物理结构都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电脑不能一边存储数据一边修改自己,电脑存储的每一个bit都不会再改变。电脑只是一项智力技术,却因为人类对亲近自身的物质的拟人化倾向,而被误认为它可以类比我们自身。电脑的运作方式与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并且与书面语传统下的“智能伦理”毫不相干。

电脑没有智能,也无法帮助人类提升智能,更不可能将人类甩在身后。前提是,这里所称的智能是那种从浅薄的现象中看到深刻的逻辑,从单调的文字中解读出复杂的人类情感,从普遍提炼出抽象的智能。

如今,我们并不推崇那种智能。我们越来越将AI看作有血有肉的人类,我们越来越将自身看作存储信息的介质。我们以为浏览、提炼、总结是高效快速获得知识的方式,以为越收集网络世界的信息碎片越聪慧。我们以为电脑中的一切就是智能。

——可是帕斯卡尔说的是“人类是会思想的芦苇”,不是“人类是会存储知识的芦苇”。

或多或少,我们遗忘了自己是谁。

于我而言,《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作者所强调的互联网(前文为强调对比,以“电脑”代指)对大脑的危害性,更在于作者重新梳理的大脑之美。

在更深地与世界链接的过程中,我寻求外物工具的帮助,直到工具变成了我,我变成了工具。我却忘记了大脑自身的容量是无界限的,并且“真正的启迪和领悟只能通过沉思和自省获得”。

关于“启迪和领悟”,我恰巧有很多感悟。熟悉我的朋友也许知道,我在19年旷工了大半年,去了云南昆明修整闲居。就在那段时间我迎来了一个思想上的飞速成熟期,无论待人接物、遣词造句,都快速成长起来,与以往有很大分别。差距大到相隔千里的朋友,都能从和我的日常讨论中明显感知到这一点,并且欣慰地说“你长大了”的程度。

今年初,我在整理旧微博的时候,则从表情包、拟声词、语句情绪等角度,再一次确认了成长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

要说发生了什么,从“事件”的角度上平静无波。我在云南是独居,没有遇到什么变故,也没有交什么新朋友,日常活动范围也很狭窄。每天所做的只有散步、看书、观影、翻译而已。

我一度认为是长时间无所事事,所以有空反思、读闲书,进而产生的变化。读了《浅薄》之后,发现结论竟和我想的差不多——智力的提升有赖于深度的思考。而互联网,则让我们长期以来“在肤浅的水平上驾轻就熟”。

说够了书籍给我的感想,下面对整本书作一个概括:

全书分为两大块,一块介绍“媒介即信息”,为1-4章,一块介绍“作为通用媒介的互联网”,为5-10章。

“媒介即信息”:媒介是如何影响人类思维,进而深刻改变人类文明的。

第1章:引言。作者介绍了自己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体验,感到自身变成高速数据处理机。

第2章:大脑神经学。“用进废退,忙者生存”,大脑永恒变化,我们忙着想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第3章:历史上的智力技术。钟表和地图的发明,抽象和提炼了原本自然的概念,产生新的智力伦理。关于人的头脑如何工作,或应当如何工作,工具参与定义了这些假设。(例如认为大脑如钟表的齿轮一样精密运转。)

第4章:印刷文化。活字印刷机促成了深度阅读的习惯,以及深度思考的智能伦理。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科学经验、智力交流、生命体验、智力技能前所未有地发展、丰富、精进起来。

“作为通用媒介的互联网”:作为媒介,互联网对人类思维、文明的影响。

第5章: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体验。“通用媒介”指互联网取代留声机、电视机、报纸等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通用渠道。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并不影响看电视的时间,受到急剧影响的是人们读印刷品的时间。受欢迎的信息“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

第6章:互联网改变了图书。新的形式,东看西看;新的写作方式,不再精益求精,手机写作;新的互动方式,社区化即时化的读者互动;新的内容,作者开始追求通俗平实的风格。与此同时,图书所代表的单一专注思维,与互联网所代表的多任务思维的斗争仍在继续。

第7章:网民的大脑。精力分散,无力去深度思考;由于分心,阅读能力下降;由于读得不深,记得不牢,有损于智力深度。重复,“在肤浅的水平上驾轻就熟”。

第8章:搜索引擎与“泰勒主义”。知识通过搜索即可得到,并且更加效率、可靠,这种缘于泰勒主义的理念,正试图控制我们的智力生活。然而人类智力活动中的模糊、沉思、幻想在一览无余的互联网中没有空间。

第9章:记忆。“记忆每增加一次,智力就会加强一些”“外包记忆,文明消亡”。

第10章:“自我”的隐喻。人类总是把工具看作自己能力的外延,于是互联网作为强有力的通用工具,自然地成为了人们用来构建自己世界的部分原料。软件越聪明,人类越愚蠢。共情能力也是建立在深度理解对方处境的思考之上的。人类正在丧失的不仅是思想深度,亦是情感深度。

蓦然回首,大脑才是最酷的因果律武器。长期思考的头脑会更加敏于思考。长期肤浅的头脑会更加热爱肤浅。远离外包,人类还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