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狗杂种”的奇特人设说说金庸作品的进化历程
《侠客行》这部书在金庸的小说里名气很一般,情节漏洞多,角色塑造也没那么吸引人。好似《飞狐外传》一样,像是个练笔用的短篇。也许金庸擅长长篇创作,短篇都显得弱一点。只是金庸短篇中许许多多人物、情节桥段,在长篇中都有重现,并且会发展得更为丰满,所以我总把他的短篇看成几部长篇的 “演练”。袁承志是个简化版的张无忌,胡斐像没塑造好的萧峰。石破天这一角色懵懵懂懂,在我看来是往韦小宝这个荒诞派主角探索路上的试验品。这两位主角性格截然相反,但是他俩在故事里的作用,都跳出了经典长篇里的”侠客“形态,充满了调侃和讽刺意味,而且力图打破他自己旧作品的江湖是非观。
若把《鹿鼎记》看做金庸作品的顶点——因为他颠覆了自己——那么《侠客行》是走向顶点的一大步。《侠客行》成书时间在《天龙八部》之后,《笑傲江湖》之前。也是他小说笔力达到巅峰之后,侠士情结彻底尚未放开之时。
石破天处事天真单纯,谢烟客、贝海石、石清闵柔、白万剑等经历丰富、武功高强之士与他交锋时,总是心机重重,过度解读,惹出若干喜剧段子。石破天逆来顺受,善良诚恳,长乐帮、丁珰、史婆婆等人便顺理成章地利用他,气概全无,尽显小人私欲。
全书冲突的起落全在谢烟客极端守信这一点,江湖人的信义、或者说个人原则在此被狠狠调侃了一番。谢烟客这个人物气派之大,从名字上就对仗黄药师(有人推测“烟客”出自“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同是李白诗作,大有可能)。然而他对一个江湖外的傻小子竟然如此死脑筋,甚至迂腐。好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来石破天求他教导石中玉是一片好心,被他当做了死命令。本该潇洒自在的大侠竟为了自己的一句话要烦恼一辈子。(黄药师狂翻白眼)
谢烟客出场和退场时与“狗杂种”石破天的对话相当精彩,听者有意,堪比韦小宝与海大富的交锋。以及石破天说到花万紫值很多很多银子的时候,韦小宝的就影子非常明显了。。
石清闵柔和白万剑这几人是书中仅有的“正统”人物。尤其是黑白双剑,马高人俊,一出场就是神仙眷侣形态,武功兵器意象极美,金庸塑造这样的角色信手拈来。有趣的是,从最早的黑白双煞这样戾气极重又不失浪漫的情侣组合,到后来胡一刀夫妇成熟稳重却还要锋芒夺人的传奇伉俪,黑白双剑对敌时精准狠辣,性格却端庄慈爱,也符合金庸自己想要强调的舐犊情深。(老了老了
不三不四两兄弟,虽然凶狠却也只是南海神鳄、田伯光这种搞笑恶霸,而且性格真诚直率,倒也可爱。说到底书里并没有真正的坏人反派,但是善恶仍然分明,无论好人坏人都逃不了“使者”的审判。
丁不四、白自在、史小翠这个三角,差不多就是《天龙八部》逍遥派的简化版。虽然说在《书剑》里袁士霄和天山双鹰、老顽童和瑛姑也有类似狗血纠缠一辈子,但是这里加入了下一代人情感纠葛的轮回映照。只是末尾才引出梅氏母女很仓促,这里套用的也太粗糙了。梅芳姑自杀的结局,大概就是金庸没想好如何突破这个类型的孽障,草草结尾。。
另外一个败笔是丁珰这个小姑娘。她是典型精灵可爱小妖女般人物,不爱忠厚善良的石破天却喜欢渣男石中玉。。换言之就是黄蓉不要靖哥哥跟了欧阳克,赵敏嫌弃张无忌、周芷若真爱宋青书。我只能说金老爷子对女性人物的情感把握从头到尾都是一团糟,杰克苏也就罢了,这样无敌自信、安全感爆棚的女孩子。真。没。有。
所以金庸书里的爱情故事实在突破不了,最后韦小宝就没有爱情了 -_-
另一方面,对大帮派和武学宗师的态度的转变,延续了星宿派的风格,又更进一步。白自在称霸西北,内功是取巧而来,发疯后妄想自己武林大高手空前绝后,自大成狂,贪欲反噬,是任我行前身。同样声势浩大、内部分裂的雪山派,到《笑傲江湖》里就成了成华山派和日月神教。这样是金庸后期作品的一个方向——外敌易挡,心魔难逃。
对武学本身——也就是金书的基本——调侃得很有趣。一众高手掌门人钻研武功的过程从诡秘到可笑,武痴到了极点,却并非独孤求败形态,而是自己钻进牛角尖还浑然不觉、疯疯傻傻的一群人。不仅如此,对文武的结合的戏谑也是走极端。以前陈家洛大才子,武功飞跃也要看完整一本论语,文学的浪漫尚且合理。这边两位岛主从李白的几句诗就化出好几套高深的武功,头头是道,诗人脑洞未免太大。。。然而金庸编得煞有介事,古人批注句句合理,练成后还是一个系统、兵器拳脚、内外兼修。这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除了张无忌左脚点右脚、右脚点左脚,再没有人比得过了。
至于石破天这个主角,人物性格漏洞和武功“巧遇”也太多,几乎是张无忌2.0。 石破天甚至说了一遍张无忌的口头禅:为什么总要你杀我、我杀你?大家开开心心做朋友,岂不是好?只是这样的反思话音过于简单粗暴。估计金庸没有认真写。不过说到底,石破天再笨还是要守住善良仗义的原则,张三李四等世外高人,也看中金兰义气。所以这本书虽然反“武”却还不反“侠”。
金庸作品十五部,相似的角色和桥段在所难免,但是从成书时间上看,每一部都力求上升、突破:
《书剑》(1955)是第一本,接近传统中国小说的路子。到《碧血剑》(1956)就有了金庸自己的风格——个人英雄主义和多线叙事。《射雕》(1957)凝练厚重,专注于主角成长;《神雕》(1959)是纯粹的爱情故事,百转千回。这两部之间联系紧密,精良且大气。
之后《飞狐外传》(1960),想写高大全的男主却把胡斐写的执拗平淡,爱情故事也没头没尾,不太成功。《倚天》(1961)想要上升到世事轮回外加讨论人性,格局有了,但是塞得太满反而琐碎。于是金庸转身就在《鸳鸯刀》(1961)里调侃了一下自己——这个短篇已经有了“反武侠”的意味。
《连城诀》(1963)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对主角成长的描写更加注重内心,人物关系也复杂起来,讨论人性的部分逐渐成熟。我觉得这部是短篇故事里最完整的。旧日记里分析了一下。
之后《天龙八部》(1963)一气呵成,国仇家恨、几代恩怨。三个主角繁而不乱,有成长、也有毁灭,有最刻骨铭心的情感故事和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从人名到回目都精雕细琢,也难怪被众多读者誉为金书第一。
《天龙》是武侠故事夹着入世寓言,名系贪嗔痴;《笑傲江湖》(1967)则借着武侠挖掘人性,不过黑暗中还是留有洒脱。夹在中间的《侠客行》一半是令狐冲的出世风格,一半是滑稽戏,给最后一部《鹿鼎记》(1969)打个铺垫。而《鹿》则是金庸彻底“反武侠”的佳作。
以上种种只是个人推测,读了太多次读出些“发展规律”,也许都是瞎猜。但是我从小说里看到的,金庸与笔下的人物一样,是喜欢真情流露的主,时不时借角色跟你掏心掏肺地说两句话。几部书连起来看,也是他个人心境的成长过程。
小时候读金庸,只是陶醉于他的讲故事手法,偏爱《神雕》之流,觉得《侠客行》写的乱七八糟,令狐冲太过悲惨,《鹿鼎记》就是搞笑。后来长见识了心态变了,再看一遍,简直像读了一本新书一般惊喜。豆瓣红人张公子说过,可惜回不到没读过金庸的时候,想要再体会一次那种冲击感。其实我觉得,金大侠的作品玄机重重,一遍又一遍读出新意来,哪怕回不去也不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