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几点

秃头歌🤖
秃头歌🤖 @baldbot
阅读浪漫小说 - 评论
  1. 看完这本,微信读书根据大数据推荐了几本书给我,随手点开一篇,名字叫《隋乱》,之所以要点开,是因为封皮上大大的”隋“字,我以为是历史科普向或学术类书籍,结果发现是历史类小说,而且是历史向大男主小说,讲某大男主跟随李渊如何南征如北战,如何平步如何青云,一个非常直接的、瞬间的、不受控制的反应——连忙点了退出键,就跟不小心点到垃圾广告、豆瓣时间线中间的京东商城链接、踩到屎一样的那种——不需要思考——因为被恶心过太多次——知道自己一定会被恶心到的——巴甫洛夫式惊恐反应。历史向大男主小说,一个成功的大男主,脚指头想想,都会被油糊到鼻孔。

  2. 浪漫小说也好,言情小说也好,种马文也好,时人多讲此类种种不过是异性恋男女对世界贫乏单调的想象投射,充满不切实际的意淫,无法面对真实性残酷的长久巨婴心态。我觉得抛却诡异的故事发展和对异性的奇情想象,在对本我投射的那一部分,却有着极大的诚恳真实,女频文中的女性和男频文中的男性都是真实的,只是对另一半的描述纯粹是刘慈欣の庄颜式落笔。更好笑的是,这种描述在被阐释时瞬间爆发出罗生门的效果,在其固定读者群中,那些品质美好而优良,配得上世间所有,在非读者眼中,即便百分比接纳那个角色的真实性,仍然觉得这个角色令人厌恶到可怕的程度。男女皆对自己有着相当还原的认知,并且自恋于这种自我,只是两种自我无法相遇,相遇也只会触发仇恨,于是他们各自构建了单纯的小说世界。

  3. 作者最后讲不敢定论,因为缺少漫长、复杂又难以执行的长期跟踪与调研,没办法判断小说被合上书皮后,会有多少痕迹残留在主妇的枯燥日常中。我非常感性地觉得,一定会有,一个长期,反复,近乎仪式性的阅读,是无神论时代的朝圣。基督徒在洗礼中获救,异性恋渴望爱情能最后兜底,成为恶心得要命的泥石流中的那颗圣灵,那条方舟。言情小说一定有其真实性,种马文亦然。

  4. 想到古迪子非常讨厌但(受限于其非常标准意义上的美貌)又不得不反反复复饰演同一种角色,同一类故事,从总统千金欧游记,到闰年,到唐家屯,到好妻子,到前半部的王冠,英俊,神秘感,看上去危险,但大眼睛里流露着温柔,gentleman,gentle在温和之前是礼貌,礼貌是不可控,是想象。浪漫小说固定的笔法,其实也是所有偶像剧(在不得不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先天窠臼中走出后)在构建主角关系张力推动剧情发展时,不得不借助的就是矛盾、误会,甚至于些微的仇恨,嫉妒。女性一方面渴求无条件的温柔,安全感,但又总是被一开始冷漠、粗暴的男主角吸引——花泽类是永远的男二号——似乎只有表面冷漠粗暴的外皮下,温柔灵魂价值才更多金。作者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看法,因为粗暴冷漠才是生活常态,以此为起点,发展出所谓真爱,才能叫生活中时时刻刻经历的凌虐变得没那么难以忍受,相比之下,十全十美善解人意的男二号人物,在生活中则是连个影子也无。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温柔才是最终目的地,那对过程中冷漠粗暴桥段的偏爱也是社会构建的结果,大白话说,一种PUA罢辽。

  5. 浪漫小说的作用之一是疗愈。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想我的固定疗愈模式是什么,就是一再一再重复,或者是看小说,看电影,戏剧,或者什么都没有,只是自己脑中一再上演的故事是什么。昨天看《西班牙恋曲》的时候,觉得这就是我想让pyc去拍的电影。为什么是pyc去拍呢,因为pyc就是我在每个模式千篇一律的故事里,周而复始出现的男主角,只不过在变幻着职业,年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那个原初的伤疤,以及愈合的程度。但是没变的是人物设定,永远是那个样子,完完全全和浪漫小说男主调转过来,永远的初见温柔明媚,春风化雨,但你走到故事大结局,发现永远是捂不热的又硬又冷的石头,残忍冷漠,自己痛苦,也叫别人痛苦。《西班牙恋曲》男主差不多一样,一茶匙浅的“深情”,马里亚纳海沟一样深的残忍。辅之以此类残忍又很轻描淡写,不是浪漫小说中如许暴力、血腥,单纯就是忘记,没有心,对别人的荒废和虚度不以为然,轻飘飘,拍拍屁股,自以为,对得起你了。无关紧要一个小插曲,《西班牙恋曲》是个糟烂的译名,直译应该是《格兰纳达之南》,叫人又想起墨某写的《格兰纳达情人》。

  6. 最近一次真的在电影中感受到被治愈,哭出来,有释放,是看《小偷家族》。有一点作者讲的很好,虚构故事叫人感到安慰的要素之二——真实性+美好结果。我对真实性的门槛要求较高,又对美好结果要求较低,所以对那些非常残酷的底色下稍微有一点点明亮的故事,就会让我有无法抑制的仿佛被滥灌了眼药水一样的感动。

  7. 作者说她的调查对象说自己不确定是否可以和浪漫小说中完美男主角真的一起生活。我觉得还是算了,真的。即便真的存在,也算了,不会表达感情的人都是智障,有心理疾病,用暴力冷漠来表达爱应该待在安定医院,而不是女主的老祖母般宽容仁慈的臂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