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界比較帝國史研究的最新力作

Wei-chieh Tsai
Wei-chieh Tsai @weictsai
帝国的技艺 - 评论

作為同樣關注帝國的研究者,我很高興看到本書出版,感覺遇到了同好。本書的寫作在我看來更接近歷史社會學與政治學的帝國研究,主要參考了中英文的研究成果。帝國比較史研究的一個困難點在於比較框架的建立。例如柏班克與庫珀的《世界帝國史》雖然給出了一個帝國的定義,但未能提供一個比較好的比較框架。而本書就致力於提供一個這樣的比較框架。

作者自言主要討論的是現代帝國,包括了英、法、哈布斯堡與俄羅斯帝國。不過在我看來也許應該再加上一些限定詞:像是「基督教的」、「以歐洲為核心的」,而在此之外的許多其他帝國自然不在討論之內。本書主要探討這些帝國如何治理屬民的方式,特別是近代帝國進入大眾政治以後,面臨了內部屬民政治要求的挑戰,所以產生了作者所謂的「帝國壓力」。作者以正式/非正式、隔離/吸納兩個維度,來對這些帝國進行分類與分析(作者在最後一章也提到了這個分類的問題與缺陷)。我想這是這本書最重要的貢獻,對我也有很大的啟發。

然而我自己在閱讀時,感覺書中有一個問題沒有能夠說明的地方在於,這些現代帝國都有前現代的歷史形成過程。而作者認為從前現代帝國進入到現代帝國的關鍵,在於大眾政治的出現。(第52頁)然而這樣對帝國做前現代與現代的分別,是否真的具有類型學上的重大意義?這點我自己實際上還是比較保留的。簡而言之,大眾政治的挑戰是否改變了前現代帝國的性質?大眾政治對不同帝國所造成的壓力或影響是否相同?帝國又如何理解這種壓力?哪些大眾政治壓力可以妥協應對,哪些是可以拒絕或強硬對待?帝國應對大眾壓力所做出的改變是本質上的改變?抑或只是出於治理上的權宜之計的形式改變?是帝國壓力導致了帝國做出政策反應,還是帝國政策導致了帝國壓力?在這個分析架構中似乎沒有能夠得到說明。當然這會涉及到更加細緻的歷史分析。

此外現代帝國所面對的帝國壓力、帝國政策的制定與帝國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也讓我感到好奇。但是由於這些帝國都是廣義的基督教歐洲帝國,我們只能見到基督教(也許在法國的例子中還可以加上民主共和思想)作為帝國意識形態在帝國應對壓力的模式所扮演的角色。非基督教、非歐洲帝國在面對類似的帝國壓力時所採用的治理方式也許更加多元而具有彈性,例如Shared Histories of Modernity所提到的清朝、莫臥兒與奧斯曼帝國等例子。但是受取材所限,本書未能展開不同類型帝國的比較。

總體來說,閱讀本書還是很愉快的體驗。期待能早日見到第三部曲《帝國的未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