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臺灣記者眼中的東南亞

Wei-chieh Tsai
Wei-chieh Tsai @weictsai
南洋人 - 评论

「東南亞有兩千萬與台灣人相同根源,使用共通語言的華人族群,東南亞各國在經濟與政治的層面和台灣政經發展有著前所未有的親密互補關係;她們在走向亞洲升龍一族的路上,面臨蛻變必然帶來的騷動與不安。她們,是台灣南方的鄰人───南洋人……」───《南洋人》封面題字

寫新聞必須抱持嚴肅的態度,這是為了避免主觀的情感影響到它的讀者。然而作者以一個記者的身份,親自見證了一段又一段的歷史。而在他幾年來穿山越嶺所留下的照片中,所記錄下來的,不只是在感覺上距離我們遙遠而又冷冰冰的歷史文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真實人物。在那灰暗朦朧的新聞外衣底下,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血有淚,有哭有笑,也有著世俗的一面。在本書中,作者即意欲從這些照片及其背後一些瑣碎的小事中,理出一條條基本的脈絡;試圖在純粹新聞的背後,看出另一面更寬更廣的情懷與圖像。

對於東南亞,事實上自己是蠻陌生的。尤其是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各個殖民地的人民爭取獨立的情形,自己可以說是相當模糊,更不用談在東南亞普遍存在的種種問題了。在書中,作者並不是只將他親自經歷的每件事情當成一件件獨立的事件來看待,而是從整個歷史與社會背景,作一番縱觀的分析。這樣的寫作方式不只讓人對整件事情的脈絡有大概的認識,也對該國的歷史社會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然而自己不熟悉東南亞,但是對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各種問題與現象,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作者所提到有關在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問題。

在〈從飄洋渡海到落地生根──柯拉蓉當選總統後的菲律賓華人〉一文中提到,在柯拉蓉當選菲國總統時,她本身具有華人血統的背景,被拿來當做號召菲國華人的宣傳材料。然而菲國華人面對柯拉蓉的崛起,一則以喜以則以憂。喜的是今後政府對待華人的政策應會較前寬大;憂的是華人風頭太健恐將激起菲律賓本地人的反華情緒。作者認為這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和華人的傳統性格有關,另一方面也跟菲律賓的現實環境脫不了關係。

正如同作者所言,早期華人(以福建和廣東人為主)南渡菲律賓,多半從事勞動性質的工作,等到累積些許錢財後,才轉以經營小生意為主。發展到今天,華人在菲的經濟地位已經大為提升。然而在社會上,華人依然是少數的社會團體。為了保障自己辛勤努力的成果,華人在政治上的低姿態,不願意太露鋒芒,緊跟當權派的情形,也就可以被理解了。另一方面,當權派也需要華人的財力支援,兩者各取所需,理所當然。然而也因為如此,華人被視為狡猾的政治投機派,介入政治只是為了要保護財富與獲得更多的財富,而且有時不擇手段,完全不顧菲律賓本地人的利益,因此被當地人視為是十足的「菲奸」。

事實上不只是菲律賓,在東南亞國家中,這種情況都是普遍存在的。由於歷史和本身的因素,華人在東南亞各國中,扮演著少數卻又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掌握大多數的資源的華人在整個華人社會中畢竟是少數,多數的華人事實上和菲律賓當地的其他民族沒有什麼很大的差異。然而,菲律賓當地的多數民族卻以他們對這些少數又掌握資源的華人們的印象,作為他們對華人的集體印象。我想,這種刻板印象大概是華人始終無法完全融入當地社會很大的原因之一。

在〈東姑的國父風範〉、〈首相肚裡能撐船〉兩篇文章當中,作者談到在二次大戰之後,東南亞的各個前殖民地紛紛獨立。而東姑阿都拉曼率領馬來西亞的人民從英國人的統治下獨立出來,成功的解決當時國內共產黨的問題。正因為他對於國家的建立有著卓越的貢獻,所以被尊稱為馬來西亞的國父。

然而獨立前的馬來西亞,其內部的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卻使得它潛藏著結構性的不穩定因素。當時比較激進的巫統(馬來人政黨)主席查花翁等人主張應由馬來人接管政權,華人跟印度人不過是因為英國統治者為了開闢橡膠園而引進的外來者;而較溫和的東姑等人則主張各民族政黨組成聯合陣線,共同向英國政府爭取獨立。後來查花翁離開巫統,由東姑接任主席職位,溫和路線佔上風,遂為英國政府接受。

然而他對於李光耀的寬大作風,使得他手下的巫統激進份子對他很不諒解,當李光耀還是馬來西亞反對黨的領袖時,他們認為東姑對他如此的縱容,終將使馬來人喪失政權。東姑最後於是決定讓新加坡獨立,以平息內部的聲音。作者在文中提到,由於馬來西亞的種族與宗教結構的特殊,使得它的民主基礎相當脆弱,一到大選季節,各族政客均以激進的種族言論吸引本族的支持。馬來人更因恐懼喪失政權而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所以越激進越容易獲得掌聲。而東姑的寬厚自然被視為對華人「不合理」的讓步。由於民族之間的血腥衝突愈演愈烈,在1969年「五一三事件」後,巫統內部的激進派領袖馬哈迪指責東姑未能照顧馬來人的利益。最後,1970年,東姑終於被迫下野。

199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