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水浒传》随感

茅十八
茅十八 @wslxhui
水浒传(上下) - 评论

第一次看水浒传是中考完了之后。当时从死党家里借了本《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合精装版,特别厚实。正好中考完没事干,家里就送我去武术学校过把武侠梦的瘾,就带着这本书出发了,白天锻炼完之后抽空看看,晚上就拿来当枕头了。当时看得印象最深的就是接受招安,简直看不下去了,一腔热血想要暴打宋江。其他书里内容都记不太清了,不过说来也怪第一回合题目后半句“洪太尉误走妖魔”一直记得非常牢。

这次看完《三国演义》后,顺势将《水浒传》(一百回合,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读了一遍。发现两书语言风格还是有些相似的,不过区别在于《三国演义》整理得更好些,说书人的口头语几乎没有了,更像直接写出来作品,《水浒传》还时有保留。剧情上《三国演义》着眼更大,时间跨度也更长,《水浒传》更多着眼于个体。对比之下还有一缺点,即《水浒传》章回题目经常文不对题,这一章回的题目讲的是下一回的内容,题目起的也不如《三国演义》用心。此外,《水浒传》前七十回更侧重于人物刻画,后三十回有点像三国一样侧重写战争大场面,整体有些割裂感。

说到水浒绕不过的就是“招安”二字,鲁迅评道:“‘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金圣叹也忍不了七十回之后的投降情节,自己搞了个七十一回的版本,让卢俊义做梦把这108将都杀了。

这次重读完感觉确实后三十回与前七十风格写法有所区别,水平相较而言也较低,但想表达的内容却是一脉相承的。拿宋江来说,读水浒的似乎喜欢他的人不多,毕竟他是投降第一人。不过纵观全书,宋江想被招安的心是早有写明的,包括劝人上山,也经常说道早立功,好待日后招安。宋江在书中以忠义著称,忠在当时只能是儒家的忠君,所以一心想招安,不矛盾。他所谓的反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只是述说不得志,想报仇杀人,却从来也没有反宋朝皇帝的意思,“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意思也是说黄巢造反非大丈夫所为。后边面对辽国皇帝的诱降,军师吴用都心动了,但宋江不为所动。最后宋江喝下毒酒,还怕李逵闹事,把黑旋风叫过来也让喝了毒酒,送掉小命,理由是怕他造反,坏了自己忠义的名声。这么干好坏不论,但宋江的人设前后是一致的,他注重自己的忠义之名,为此愿意牺牲掉兄弟。按他的理解是为大义舍小义,“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其实这点和曾国藩很像,只不过曾国藩别人问他的是为什么造反。从宋江和曾国藩所受的教育来说,他们追求的不是个人的欲望,是选择了自己一直学习、信仰的东西,仁、恕、诚、孝是他们的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自然敢笑要自己当皇帝黄巢不够丈夫,追求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水浒中知名的英雄好汉和经典的情节不少,金圣叹认为,可以算得“上上人物”的只有九个:鲁智深、武松、杨志、关胜、林冲、吴用、李逵、花荣、阮小七。这点仁者见仁,基本同意,经典的情节就不说了,只说三个印象深的点:

一是智多星吴用。他是梁山智囊,出的很多主意算不上光明磊落,甚至有些狠毒。宋江要让位于卢俊义时,也是他耍心眼提示大家闹一闹,可以说不地道,不过确是一心为主,颇有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之意,名声你拿,脏活我干。全书中很少写他有真情显露之时,只在最后宋江死后托梦,吴用哭道:“仁兄英灵不昧,乞为昭鉴!吴用是一村中学究,始随晁盖,后遇仁兄,救护一命,坐享荣华,到今数十余载,皆赖兄长之德。今日既为国家而死,托梦显灵与我。兄弟无以报答,愿得将此良梦,与仁兄同会于九泉之下。”士为知己者死,加亮先生无愧也。

二是没羽箭张清。之前只知道梁山几个厉害的英雄,这次看书才发现还有一员猛将,凭借一手飞石,连打梁山一十五员大将,甚至连鲁智深脑门上都挨了一下。张清上山之后征战多有立功,一百二十回合版本还结婚成家,描写笔墨着实不少。战场也遭过险情,脖子被射中一箭,不过好在有神医安道全竟然救活了。但最后终究还是难逃劫数,和董平双双战死于沙场。王望如评道:“飞石如锥,有同博浪,十五人者,一世之雄,中伤几死水泊,开山以来,从无此挫锐之事。”陈忱评道:“戴宗之神行法,张清之石子,花荣之射,燕青之厮扑,安道全之医,可称梁山泊五绝”。

三是大家都喜欢的黑旋风李逵,确实言语直率,招人喜爱。特别是最后宋江先让他喝毒酒才说明真相,李逵知道后也只是“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死得无怨无悔。将兄弟情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宁可哥哥负我,我忠心不负哥哥。

书中偈语也很有意思,宋江从罗真人处求得梁山好汉前程,偈语为:“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此言我理解纵有梁山忠义兄弟,奈何人间奸臣当道,高官厚䘵终究是一场空。从智真长处求得:“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这在一百二十回版中叫《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在一百回版本中叫《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从解偈语来说一百二十回版更贴切,讲了下双林镇遇故人不为功名,坚留此地,并借燕青之口说道“这里赛过桃源”。一百回版本里讲的却是宋江不让燕青射雁,说大雁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如我兄弟一般”。就个人而言更喜欢这一版,即提到双林二字,又比较含蓄揭示众人命运。一百二十回版后面也有此情节,将双林渡射雁一事单写了。从观感来说既写双林镇又写双林渡有画蛇添足之感,不如一百回合版本好。

另两谒语即是鲁知深上五台所得。一是初上五台山智真长老赠偈“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并说鲁知深必将修成正果。二是功成之后,再上五台山,智真长老见鲁知深第一句就是:“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默无言。临别智真长老赠偈:“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之后书中对此偈语有详解,也是后三十回中写得最精彩的一节,写得颇有禅意,摘录如下:“且说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同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为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 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下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看其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看完全书觉得开篇词写得很是贴切,这里一同摘录:“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绕绕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最后吐槽一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可能四大名著的钱挣得太轻松了,一点心都不用,排版上经常多出莫名其妙的空格,插图上的字偶尔印不全,纸张质量奇差,本书我买的平装版,第一次读结果上册书脊开裂,非常无语,希望能好好的认真的做好四大名著,别糟蹋这些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