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史实,也没深思,随便评一下
![メビウスの宇宙を越えて](https://neodb.social/media/profile_images/2024/2/25/L_8HFrWQoid6_xYi1sytan09Vro.jpeg)
但是字数略多所以发这了……
如创作者所言,本片聚焦的妇女参政论者们不是礼貌的中产阶级小姐,而是愤怒的工人阶级战士。
本片从始至终毫不含糊地支持武斗,对其必要性和正当性展现得还算清楚(虽然没到能说服反对者的程度)。不过也清楚表明我们的暴力程度仅止于破坏财产,并不伤人(受伤的永远只有自己人……结局还是有种展示我方殉道士的道德洁癖风味)。(以及,温和派警察质问Maud炸别墅行动可能伤到housekeeper时,Maud的回答指出了国家对暴力的垄断是不错,不过我在想这难道不应该引出所以直接针对那位政府要人本人比针对它未完工、可能有工人在场的房子更好吗……虽然不是说这种政治暗杀一定是有效的策略。)然而,在媒体访谈中,尽管创作者很强调本片的当代意义,却仍不敢或不想说出本片鼓励武斗,只提好好行使前辈流血牺牲换来的投票权。这种噤声再次突显出本片真正的讯息在当下保守环境中是多么重要,对女权主义者,对所有社会进步的追求者。比如,美国的堕胎权斗争是不是就该更勇武一点了;又比如,中国的异见者们至少也要开始做冲锋陷阵的心理准备……
若真正接收这一讯息,就自然会为片中姐妹如何一点一点做出牺牲感同身受,本片对主角Maud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加入运动的描写也鼓励着观众自我代入。从第一次被警察殴打,到被捕,到坐牢,到失业,到与孩子分离,到流离失所,到绝食抗议,到被狱卒强制喂食,到更漫长的刑期,直至可能的死……尽管抗争者与镇压者的暴力程度都不算特别高,这些情节仍是不断拷问着我能忍受到什么程度,对于自己,对于自己所爱的人……(也是因为比起洗衣女工Maud,我这种中间阶层 have more to lose... 这种软弱性只能渐渐克服……)
本片也一开头就戳穿了“女人被限制于家庭”的谎言,展现出工人阶级女性可能比男性工作时间更长,而回家后还要承担家务劳动的“第二轮班”(Maud丈夫提供的不动声色的对比挺精彩)。然而,甚至今日女权学界也还流传着上述资产阶级神话。不过,本片并没有鲜明的阶级意识,主角团出身多样,有无产阶级,有小资产阶级,也有确乎“一生也没劳动过”的政治家夫人,而创作者显然只是欣慰于这种联合。但我觉得,尽管政治家夫人提供的情报对行动是必要的,她的付出和其他人也太不成正比,而创作者对此毫无批判,甚至安排“去她家当佣人=拯救洗衣工少女”这种情节……
政治运动之外,本片还着力强调女权战士们“同时是一个好妈妈”……为了孩子放弃武斗只会得到褒扬,母亲对孩子的权利也是她们的诉求之一,这显然可以博得更广大观众的更多同情,也暴露出在家庭结构方面,本片缺少真正的解放性。
还有似乎总是不缺席的宗教,尽管本片只有少量提及。Violet鼓励Maud坚强是以上帝之名,Maud流离失所后住在教堂里。不过据我扫到的只言片语,当时的妇女参政运动的确常见基督教色彩,比如Davison是虔诚的基督徒,以及随便路过一张历史照片就看到“GOD WILL GIVE THE VICTORY"的口号(但没看到无产阶级女性如何?)。显然创作者们并不想把这一点问题化。
此外还联想到一些问题,比如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妇女参政运动的成败,武斗显然只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但本片的呈现较为简化,甚至片尾字幕也没有指出Davison之死的影响并非全然正面,而此刻离实现有产妇女的选举权也还有漫长的五年。
技巧方面……感觉还是叙述情节及思想为主,缺少富有文学性的细节。不过想想还是蛮喜欢Maud用熨斗砸老板的情节。Maud丈夫和她这种有点玩偶之家风味的关系也展现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