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队的夏天》一些并不新鲜的感触

一些并不新鲜的感触:
在多媒体武装下的真人秀时代,音乐作为一种单纯的听觉刺激显得愈发单薄羸弱,要结合打动人心的故事才能达到受众的刺激阈值。
比如刺猬,单纯以音乐形态存在的他们已经奉献了高质量的作品,但当你通过画面和剪辑得知了乐手的生存状态与心路历程,了解了他们现实人格与音乐人格的反差之后,他们所能捕获的人群一下子就有了指数级的增长,他们的作品也被赋予了多一层的意义。
乐队的夏天其实也是乐队的故事的夏天,每首歌的呈现都是用故事打底的。作为真人秀,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找到了这么一批音乐圈里相对不装的人,不用附加剧本,自己就有故事。这就给真人秀的“真”提供了源头活水,比靠幕后编剧团队批量生产出来的包含商业考量的选手人设更经得起推敲。
然而乐队的故事有多动人,跟他们的音乐质量并不必然相关。音乐是这样一种综合体,音乐家需要通过对技术的磨练,更有效地触及听众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情怀贩子和技术原教旨主义者都难以获得持久的影响力。
同期韩国几乎零差评的《超级乐队》与《乐队的夏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超级乐队》虽然也有选手人设,但上台的年轻人上台二话不说直接展示音乐技术,评委也是更多地对技术水准进行严格的考量和评判。其实韩国的真人秀产业和音乐工业都比如今的大陆更发达,他们讲故事的能力完全不差,但年轻乐手的实力拉出来各个让人心服口服。两个节目定位的区别,折射出两个国家音乐产业(生产者、消费者)现状的差异。
为什么说我的这些感触并不新鲜,因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商品,唱片公司在打造艺术家的时候对于这种问题肯定早就已经老生常谈了。当我们在讨论大众评委和专业评委口味的差异时,背后也有这些问题的影响吧。
对我这个音乐审美更偏重技术层面的业余听众而言,对未来的乐队和中国音乐的期待,是希望在好故事的背后有让人心服口服的技术作为支撑(和大张伟在第八期结尾的意思差不多),也希望乐迷的素养能不断提升,对音乐质量的评判不要仅仅停留在“动人”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