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es it really know?

一只猫
一只猫 @maoandgua
What a Plant Knows - 评论

这本书刚买回来的时候,瓜问我:水知道答案的续集吗?为什么要看这种书?!-_-|||

其实跟那本伪科学流行读物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本关于植物的科普类小书,作者是植物学家。看他的网页(http://www.danielchamovitz.com/)介绍他的项目之一是研究COP9 signalosome (CSN)基因对发育的影响,这个基因是他最早在拟南芥(重要的模式植物)中发现的,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个基因在动物的发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推测这也是他写这本小书的原因,随着进化,一些基因只保留在植物中,而还有许多基因同时存在与动物和植物中,甚至发挥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功能,因为与作者的研究相关,所以他将这些总结了下来汇成这本书。我看豆瓣介绍说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其实不是的,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都是别人的研究成果,作者只是把它们串联起来,类似写了一篇长篇综述,综述是不能称之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

不知道中文翻译版本怎样,看豆瓣打分应该还可以,推荐经常看生物文献的同学们可以直接看原版。书中很多知识其实大家高中生物都学过了,但是当时可能学的只是皮毛,书里进一步扩展了并联系到最新的研究进展,还有好多小科普,不光是植物学的科普,比如音量音调的定义…作者不失风趣,写得也简单易懂,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

做了一些读书笔记,摘抄一些在这里:
P59:“Bose关于含羞草电信号的研究因为Burdon-Sanderson的反对意见而不能被发表,即使这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学术界原来那么早就有这种事情发生!
P63: “在一个研究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喷洒了植物激素的样本中,一些基因的表达被激活了,很令人振奋的结果啊!结果令人伤心的是不管洒什么即使是水,这些基因照样会被激活。后来发现其实跟洒什么没关系,起作用的是“洒”这个动作——physical sensation。” 所以做科研有时候要多动脑,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一条死胡同走到底。不是所有结果都会照你预期的方向走,真正的科学家要随着结果走,一环扣一环才能讲出有趣又有意义的故事。
P74: 竟然有人在研究“验证肉体死亡后意识依然存活的假说”主要是这两个人:Katherine creath和Gary schwartz。搜了一篇他们关于照片中光斑来源的文章(http://www.anomalistik.de/sdm_pdfs/schwartz.pdf)大体看了一下,结论是大多数光斑都是由于环境中某些光造成,但也有不能解释的,他们认为不能排除是“spirit”或者“UFO”。还有别的文章,但是不想看了,觉得怪神道的。
P80: 有一段时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给植物听音乐有助于它们的生长。原来这来源于Retallack(自称为医生的妻子,管家,15岁孩子的祖母)的流行读物“音乐与植物”,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看,Retallack的实验漏洞百出:样本数量小,没有统计学意义;土壤湿度的测定全靠手指触摸……!而在这之前早有科学家做过类似的实验,实验严格按照生物学实验的标准来设计并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音乐并不会影响植物(万寿菊)的生长,但是因为科学研究发表在生物学专业期刊上,并不会被大众读到,相对而言流行读物的影响力有多大可想而知了。所以科普工作很重要,不然研究的意义就不能体现出来,大众接受到的竟然都是伪科学。还好现在比以前好很多了,感谢科普工作者!
P82: 在一个关于音乐与植物发芽速度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听了莫扎特或者肉饼(Michael Lee Aday)音乐的玉米种子发芽速度比安静环境中的种子快!这不是与之前的实验结论相悖吗?后来发现原来是因为音箱发热加快了种子的发芽,严谨的实验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至关重要,切记。

后记里作者很严谨地讨论了植物到底是不是能看能闻能感觉,并指出对植物看、闻、感觉的定义其实与人的并不相同,感觉作者太谨慎了,真不愧是做科研的。其实我们平时也经常会说:细胞看上去不是很happy,胚胎处理了以后看上去还挺happy的,确实是人主观强加的,但是大家都能理解^^

作者还开设有免费的网络公开课(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plantknows),课程结束可以收到作者签发的认证书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