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女性视觉的电影,拍得中规中矩,画面噪点明显,高对比高饱和,总体偏暗,浓妆艳抹,偏蓝绿色调,一位朋友跟我戏称有王家卫的Feel。整体叙事平稳,冲突如期而来,节奏颇快。其中几段主观视觉的镜头,迷幻而有张力。双线叙事不会分散观众注意力,每个小单元都完整交代。
作为一部女性视觉的电影,我理解它对于男性形象的脸谱化。但剧情上双生花的处理,显得俗套化,本身反差过大的人物设定,加上剧情有意地明示暗示“家庭”的含义,揭示这部片主要为一部家庭伦理片,反抗的不是“男权”而是“家庭父权”。
姐姐在回来后被父亲的谎言和暴力拒绝与门外,也切断了与妹妹的联系。家庭作为理想中避风港的破灭就在一瞬间。再到后来有潜在相遇机会时,却不再承认“家庭”这一回事了。在书信中提到“新的羁绊”和“新家庭”的字样,甚至最后继承另外一个人的名字,身份以“存在”层面上的转变,使其舍弃了过去,以一个新的存在,所以墓碑的矗立合理性昭彰。而这一切是围绕着“思念”与“家庭”中展开的,姐姐独立的意义是“家庭情感”驱动,这个家庭是儿子、相互维持的老妇人和“记忆中的妹妹”所组成。
妹妹则疑似是被安排与供应商的儿子结婚了,婚礼时,连接个吻都很不熟练。之后就是日复一日的夫妻生活,妹妹做了一个全职妇女。全职妇女有理想在传统观念很危险,所以接下来的剧情如期所料,矛盾应运而生,在家庭、谎言和梦想不停地摇摆。一个“噩耗”的忽然到来,将矛盾推至高潮,埋葬过去后,才开始真正应题的“隐形的生活”。
不难看出,谎言和家庭是构成这部的重要要素,尽管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女性不友好”的镜头,例如直接的性别歧视、单亲妈妈的护照问题、出卖肉体换取资源等。这些细节说明了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不高,但与我们主人公“压迫-反抗”的故事线关联不大。而家庭中的“父权”才是导致两起悲剧的罪魁祸首,不难想象,即使其中妹妹的角色换成男生,也一定程度上成立,悲剧的婚姻,无法自主选择的生育权(尽当然女性受到的压迫更强),迫于现实而放弃梦想等;而姐姐的角色则是“断绝关系”式的亲子矛盾,另立门户,不能与家人和解,舍弃“带着血缘”的身份等,这些换左男性也成立。当然,用女性人设,并加上一些当年确实存在的歧视,令到戏剧张力得到提升。
但这里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本片真的在探讨女性主义?在这部片子里,我们确实看到了当年的不公以及女性地位,而确确实实,家庭父权的威权也属于女性主义探讨的性别不公的一环。但影片的重点放在家庭上,并引导观众去思考什么是“家庭”,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扶持,还是那种“父权”的控制?这有点像我们在探讨原生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这个问题,而不是更宏观更庞大地去探讨女性在上世纪所遭遇的种种不公。所以末了,我认为将此片拉到女性主义上不妥(也许原作是),这部片更多的还是在讨论“父权”这种个人强权控制下对人性的磨灭的问题,而双生花最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情节也印证了这个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