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独立女性的思想实验

sylvia 007
sylvia 007 @sylvialee007
复活节游行 - 评论

你,30+ 高知职业女性。在上海做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住着体面的高层公寓。 单身,但是有的是随叫随到的约会对象;不算美貌绝伦,但是绝对性感迷人。这样的你,刚刚结束一场活色生香的派对,走进一家街边小酒馆,独自喝一杯歇歇脚。


“唔,我说,你想知道你50岁的时候,生活是什么样吗? ”

你抬起头,看到吧台一角一个病弱的半醉纽约男人正在独自喝酒。 你笑到, “我明年生活会怎么样,我自己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我50岁的时候过的怎么样?”

这个名叫理查德耶茨的男人放下酒杯,悠悠的说, “这很简单,我知道你目前为止一生的故事,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个沙盘推演的思想实验怎样?我们慢慢从5岁推演到50岁。。。 ”


你的前半生

你,艾美莉小姐,5岁时,自我意识觉醒的母亲决心离开庸碌无为的稿件处理员丈夫,离了婚。她却没能成为自己想象中的独立女性,只能带着姐妹俩四处奔波,勉强维持。

你度过了不快乐的童年。无奈少女时代的你也貌不惊人,你羡慕姐姐的美丽,嫉妒她和爸爸亲密的关系。你也无处排解,只能好好读书,以期得到爸爸的认可。

你度过了灰色的少女时代,不付众望,考上了纽约的顶尖文理学院,慢慢的也出落的气质迷人。你接受了前卫浪漫的文科教育,思想上也自然而然的跟那些纽约市侃侃而谈的知识分子一样自用开放。 你看不上姐姐20岁出头就和一个愚蠢的男人结了婚,搬到乡下,你大学还没念完就生了3个孩子。你可不要这样的生活。你迫不及待的和莫名其妙的男人上了床,然后又似乎顺其自然和更多的男人上了床。你也受过伤,但是你更多的时候是看不上这些男人。


20几岁,你和一个知识分子结了婚 --- 管他呢,知识分子才不管什么“适婚年龄” --- 又火速的离了婚。你找了份你能轻松胜任的无聊文书工作,又和年长的诗人搬去郊区的大学生活 --- 诗人十分依恋你,你却发现他平庸脆弱,让你喘不过气 --- 你转身离去。

30几岁,你来到纽约打拼,在广告公司如鱼得水。你收入丰厚,住在优雅的公寓里,成熟性感。你枕边从不缺男人,而你却从不真正需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你的生活可算是烈火烹油,任何一个刚到纽约的女大学生,看到你走过,都要在心中暗暗赞叹 --- 我30岁时,也要像她一样生活。


你最好的时光

你听的入了神,甚至有些恍惚, “耶茨先生,你。。。目前为止说的都八九不离十吧。。。我对我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 甚至从没有这么满意过。 我对婚姻没有期待,但我不缺男人。工作也算得心应手。我想就这样过到50岁。。。 也很好。”

耶茨先生并不在意你说的话,他接着不紧不慢的说,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你碰到了一个男人。 多少年来,你好像终于碰到了一个你愿意长时间相处的人,他就这样坐在你的公寓里一整天,你也不觉得不自在。你们思想上完全共鸣,身体也契合,日常生活也是岁月静好。你觉得你就这样和他过一辈子也不会厌烦。


可是这么多年的露水情缘让你学会了保护自己,不表露自己对他的在意,不愿意对自己承认这可能就是爱情。 你始终保持着他喜欢的成熟懂事分寸感极好的伴侣样子 --- 甚至忍受他一整晚的诉说他对前任的爱恋。

你们就这样保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一起生活 --- 不提结婚,关系开放。活脱脱一对前卫时髦的新式伴侣。


什么也没活明白

你听着,点点头,“过两年,精力没那么好了,老是换来换去也是费神,有这样一个伴侣是挺好的。如果真的碰到了,像是我会做的选择。 ”

耶茨接着说,

这个男人,千般好,却有一点,他心里有更爱的人。他的前任 --- 一个比你年轻10岁的女孩,为了寻找自由的生活,离开了他 ---- 可如今她玩累了,又回来了。他打开衣柜,火速开始收拾衣物离开你的公寓。一向知性冷静的你,终于崩溃了,你拖着他的裤腿乞求他不要走。。。 你事后觉得这很不堪,但愿以后再也不想起这一幕。

重新单身的你,开始审视自己40几岁渐渐不年轻的脸庞和身体。打开通讯录,发现以前的约会对象要么成家立业,要么人去楼空。

工作上,老板越来越难搞,年轻的小妹妹们仿佛比你更招人喜欢。终于在一次大吵中,你和老板闹崩,丢了工作。

在家领着失业救济,拼命找工作,发现工作原来并不好找。 你提起笔想尝试写作,写了不到半页才发现,自己一直觉得的“才华被埋没” ,可能只是个幻觉。。。


几个月过去了,你被孤独压的喘不过气来,才发现你在偌大的纽约市生活了20年,其实并不剩下什么朋友。 你想起住在郊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小侄子彼得 --- 你还从没去串过门 --- 自己可是彼得儿时的偶像啊。 于是你收拾好行装,赶路几个小时来到彼得家。

彼得热情的开车来接你,他边开车边说,“艾美阿姨,看到现在的女性运动,我就想到,你就是最早被解放出来的女性呀!”

你说, “解放?从什么中解放?"

然后你开始歇斯德里的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和彼得吵了起来,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最后,你泄气了,说,“我都快50岁了,却还什么也没活明白。 ”


2022年的你

说到这里,耶茨再不说一个字。他喝下最后一口酒,起身离去。留下你 --- 2022年,住在上海的,30岁的,阿美小姐,独自在灯光里。

1970年,30岁,住在纽约的艾美莉小姐也好;2022年,30岁,住在上海的阿美小姐也好, 可能命运按照耶茨的思想实验推演下去,命运并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看《复活节游行》,最让我心凉的一点可能是,在艾美莉的一生中,耶茨并没有安排她做什么蠢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意外悲剧 --- 她就是这么自然而然从20岁的高材生独立女性一路滑滑梯滑到了50岁的崩溃境地。 我甚至觉得,很多时候,我在当时的境况下,也会做出和她一样的决定。

这可实在太让难受了,就好像想要起身反驳,却找不到对方辩友一条明显的破绽。

我一个朋友看完之后,迷惑的说,这是什么小说?从头到尾都没有爽点啊?

是啊,这不是网络大女主爽文。问题是,这看起来更像是真实可信的独立女性的一生。。。

憋屈到让人想摔kindle。


在30岁的节点上,我们能做什么

看完之后,我久久不能甘心。我打算把这个思想实验在重新推演一下,看看能不能有个解法。 于是我找到了艾美莉的一个巨大bug: 从头到尾,艾美莉虽然看起来独自自主,而事实上,她却几乎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有过主动的反思。 与其说,她一直在做“决定”,不如说她一直在做“反应”。 她没有过主动的思考,只是好像条件反射一样对发生的事情做出反应。 她不世故,没有世俗的女性包袱,所以这些未经思考的“反应”,看起来才那么前卫自主。 而事实上,当彼得说她是从旧的女性枷锁中被解放出来时,她本人对此并无察觉。

在书中,艾米丽的口头禅是“ I see (我懂了)”。 而她每次这种说的时候,并不是她懂了,而是她对于自己无法处理难以接受的局面的一个应激反应。

所以,我们能做什么呢?

首先,那就是决不能浑浑噩噩毫无知觉的过自己的人生。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必须要有“觉察” : 这是我的主动选择吗?还是随波逐流的不得已?我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吗?我能承担我选择的后果吗?

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多发发问,哪怕不能改变什么,至少脑子是明白的,不至于把生活过到不可控的地步。

然后,既然耶茨已经把我们的人生推演到了50岁,给了一个剧透。那在30岁的时候,我们就要有个终局思维,想想按照目前这个生活模式过下去,自己50岁的时候会怎么样?会有哪些大概率的风险需要预防?需要做什么才能让自己50岁的时候,仍然是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

最后人生必须有个支持系统。 这个支持系统可以是钱,爱人,和好朋友。 还是那句老话,人生要过好,要么要很多很多的爱,要么要很多很多的钱。 这个是人生的兜底保证。 我们不需要“很多很多”,但是“足够”和“可持续”还是非常重要的。 看看自己能在哪个方面努努力。 要么好好搞钱,要么好好经营一段稳定可输血的亲密关系,要么和好朋友们抱团前进。

谢谢耶茨叔对广大现代女性的警钟长鸣。。。 朋友们,共勉啊!See you in your 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