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者意图将整个问题归到家庭背景因素的框架中,但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虽然费劲心力去建构阐述框架,但我这个外行还是看得出来不少硬伤。感觉就跟她自己批判前人研究“只将学生视为工具理性人是局限的”一样自己也过于局限于写作之处的自我预设了,难道造成弱势家庭的学生陷入文化困境的原因与东西差距和基础高等教育之间的无限脱节及二者内部指标化等一系列制度性因素导致的问题全然无关吗(说白了所谓高等教育不过迅速沦为了另一个维护固有阶层的筛选机制罢了)。而且这个抽选的样本怎么看都显得怪异,可能还是因为硕论赶工吧,但确实相当大大削弱了结论的可信度。从经过现代学术训练后组织的层层包裹的行文方式中抽出少到不能再少的建议不过还是现有朴素的公众探讨的结论的重证:卷就行了。所以会越看越窒息,当年感到的自己与身边人的鸿沟经过出版物再度放大后还是令人无比崩溃。我倒是觉得相较于文化脱嵌和文化迷失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其实是,现实会不由分说地在电光火石间击碎你以往十数年间接受的教育和价值理念并在你面前将之踩在脚下碾成齑粉。在我看来这已经不是什么产学研脱节和大学的潜规则这种小事了,而是会让一个人不再相信什么,因为不管相信什么,只要这种不由分说的巨力存在,一切终究会是于事无补。
不过可惜的是这书还是出晚了。几年过去,这些预设估计现在再重新调查一遍会得到更不一样的看法了吧,毕竟它还是建立在一个稳定的社会情况下的,现在根基都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