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亨利米勒与猜火车——读后碎碎念

martinrgb
martinrgb @martinrgb
凶年 - 评论

对于本书而言,个人评价是”流水账式描述“,其中有很多 「 火线 」 情节、风格的原型,但本书本身不值得过度研究。

「 凶年 」 到 「 街角 」 再到「 火线 」 ,剧本提炼的重要意义

本书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意图通过各种案件中形形色色受害者/违法者的背景、现场、法庭现场试图营造一个个活生生人的切片,但是又过于琐碎,导致纪实感过重, 对于制度、司法、社会的思考则以嘲讽、插科打诨形式穿插其中,导致阅读起来非常抓不住重点。

生活确实是不可能 case by case 那样一帆风顺、按部就班的,但谁又想看真正的生活呢?《凶年》的警察视角太过严重,作者在艺术表达能力、社会问题思考方面更加纯熟之后,在 'The Corner' 和后继的 'The Wire' 中,就对此进行了纠正,超越了警察视角,走向街角,从一个更广泛/更上帝的角度去展示犯罪与社会问题。从而引起观者更深度的思考。

对比之下,「 情理法 」 中提炼剧本的工作上就非常到位,做到了突出人物性格,突出宿命感,突出对社会、司法制度的思考,简略得当 。正如作者后记所说:

对我而言,《凶案组:街头生活》(Homicide:Life on the Street)是个古怪的继子。我觉得它是部好看的电视剧,也欣赏其编 剧的技巧——我甚至告诉警探们,将他们的世界虚构化是让该剧良性 演化的必要手段。随着该剧的热播,本书也被读者们重新发现了:该 剧还未剧终,本书就又卖出去了二十五万册。可是,我依然有不满意 的地方。

The Corner: A Year in the Life of an Inner-City Neighborhood 作者 93 年又启动了 The Corner 这一项目,主要研究 West Baltimore 的毒品社区,该书出版于1997。

两本书记录了作者实地调查的内容,以半纪实的方式发表,也应对了 'The Wire' S1~S5中 Baltimore 最鲜明两大群体 — 警察群体 和 底层黑人群体 。

两本书,两个社会群体,一个城市,两部电视剧,两次编剧技巧的锤炼,火线已经呼之欲出了。

现实案件的荒诞感

面对荒诞和异化,虽然我们无力对抗,但我们依然不能坐以待毙 大卫西蒙在本书中穿插了一些荒诞性情节:

  • BDSM 玩大致死的手淫者

  • 同事破案后,如释重负,互相开较轻的种族歧视玩笑

  • 经历众多毫无线索案件后终于有人证物证据全的“科班”案件时的愉快—“这才是标准的案件嘛”

  • 优雅的音乐教师死在床上,而钢琴上放着莫扎特乐谱,收音机中古典音乐悠扬。

'The Wire' 的剧本创作中肯定有意提炼了案件中的荒诞性,在剧中通过 Bunk 或者 Mc'Nulty 抵达现场时一言不发与震惊,查线索时冷峻,寡言少语,而场景结束时来一句振聋发聩的黑色幽默言语或悲沉式寓言总结 —— 比如 Bell 和 Wallace之死,以及 Avon 女友冰箱子弹之死,再以及…S1 结尾抓捕 Avon 之后 McNulty 站在楼梯台阶上的那一望。

McNulty与亨利米勒

Mc'Nulty 是经历太多案件与社会消极因素冲击后的”受创“警察,他不免对社会有种亨利米勒式的“成见”,其行为也有亨利米勒式“狂野”,一如战后受创老兵,这也是 Mc'Nulty人物性格构成的一部分。《凶年》中部分写作方式跟“回归线”系列如出一辙,在 火线 的剧本创作中,编剧将此精神内核归纳到Mc'Nulty身上,一言以蔽之——Mc'Nulty 身上有种亨利米勒小说中“混蛋式大开大合”的魅力。

一想到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一想到惠特曼歌颂过的曼哈顿,我心中便产生一种盲目的狂怒心情。纽约!那些白色的监狱、挤满蛆的人行道、排队等候发救济食品的人们、修筑得像宫殿一般的下流去处,那儿有的是犹太人、麻风病人、杀人犯,而最多的是游手好闲的人。到处是千篇一律的面孔、街道、大腿、房屋、摩天大楼、饮食、海报、工作、罪行、爱情……整个城市建筑在一个空空如也的坑上,没有意义,完全没有意义。还有第四十二大街,人们称它为世界之巅。那么世界之渊又在哪里?
亨利米勒如此描述黄金年代的曼哈顿。

大卫西蒙本书中也有类似的话语此描述警察生活。

大卫西蒙继承了某种亨利米勒式的无力而又狂怒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在火线核心角色 Mc'Nulty 身上得以集大成式的凸显。

上述两段文字,正是 'The Wire' 中 Mc'Nulty 世界观和行为的写照,他试图通过个人荒诞和不那么“犯罪”的、侵犯道德体系的行为——出轨、酒驾、顶撞上司、层出不穷的乱搞 。他通过这些“劣迹”来试图抚平创伤,而创伤正来自工作中的惨痛现实:

  • 面对底层芸芸众生死亡与犯罪

  • 面对庞大官僚机器运转失效

  • 面对司法制度过度追求程序正义(但程序正义依然非常重要)但并未能结果正义

  • 甚至有时候自己也践踏司法精神(比如为了审判 Bird,让 Omar 制做伪证)

当 Mc'Nulty 通过亨利米勒式视角来审视 Baltimore,他便通过自毁来自慰。

无力感:猜火车式的“拔剑四处心茫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警察工作”的“无力感”是大卫西蒙一以贯之的描述:一个“无头案”竭尽全力毫无线索,下一个“无头案”又来了,而上一个“无头案”并不一定会解决。

最后这种无力感在'The Wire'中放大 —— 抓不尽的毒贩、不可避免的功利官僚、chain of command 的不合理性,这是Mc'Nulty最终放弃的原因之一。

一个个人有趣的观点是,Mc'Nulty 是猜火车中 Renton 进入系统内部的表现。

这俩人性格本身是:灰色地带无限大—— Renton 吸毒偷窃,Mc’Nulty 风流、蔑视system。

但是在底线问题上,跟其他人相比,又有分明的红线—— Renton 面对死婴、面对未成年少女、面对真正的贩毒犯罪的态度;Mc'Nulty 面对底层黑人穷人、面对司法交易的非正义性、以及最后被迫离开警察系统时对流浪汉的收养。

但他们二人又因其性格的粗线条,造成了种种问题—— Renton 本身直接参与贩毒,让朋友身陷囹圄;Mc'Nulty 伪造流浪汉连环谋杀案、办案时各种超越程序。

更有意思的是,两部作品的结尾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火线使用了蒙太奇对 Baltimore 进行悲天悯人式的勾勒,猜火车使用了连续灌溉式的、对消费主义商品“选择”无穷无尽式的台词轰炸,而背景是伦敦。但是,Mc'Nulty 和 Renton 真的觉得未来可期吗?我想未必!

负面,消极与悲剧是不好的,但对有些时候有些人来说这些东西像酒精,像毒品,一些如此特质的作品也更让人上瘾。

这里只谈谈火线的结尾:

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一种消极的茫然。 这正是 「 火线 」 的魅力,即“总分总式的‘一声叹息’”:每个分小节对一个个死者,一个个案件,一次次“人浮于事”无力的“小叹息”,以及最后这般无奈但又饱含人本主义热爱的“大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