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局的解读

PEAR
PEAR @PEAR
我的解放日记 - 评论

剧集前半段可以说是当代社畜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了……美贞说到“一辈子要活80年,如果能压缩到8年,早点解脱也不错”——这样的念头前些日子也刚刚在脑海里闪过。倾盆大雨之前,也有可以欣然接受世界毁灭的瞬间。

这样的厌世情绪一部分是源自生存环境。究竟要怎样自由地活着——生存在这个阶级等级森严的世界里,在马不停蹄的劳动中被剥削、被异化。当个人价值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变成一排数据和标签(还是表现极其平庸的数据和少得可怜的标签),究竟要怎样确认自己活着的价值。用美贞的话说:“那些人生中遇到过的混蛋,一开始也是那样的眼神看着自己,那样的眼神仿佛在说‘你很差劲’,让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

简单地说,要怎么应付人生中会无数次遇到的势利小人,把每个人看作鄙视链中的一环,用来攀附、利用或瞧不起的那些人。复杂点说,是怎样抵御把人用一堆数据衡量这样的价值观对自我的侵蚀。怎样不内化这样的价值体系,导致怀疑自己真的是不是一文不值。

对二哥来说,困境在于生而平庸却心有不甘。他无数次戏谑自己的平庸:“我们这样的人,就是别人第一眼就能看穿‘这就是个平庸的人’,甚至是看第一眼就有点失望的人。” 也因为害怕被嫌弃平庸而主动分手。面带笑容地率先否定自己,仿佛这样就可以避免被他人否定时产生的羞辱和失望。当身边的人想去勇敢去追求梦寐以求的东西,又忐忑害怕时,二哥会说:忐忑就意味着内心深知这个东西并不属于自己。如果是理所当然应得的又怎么会忐忑?这样的想法,虽然让人平静,但也是终究出于对自己的绝望,事先规劝自己放弃追求。但欲望还是会在,虽然已经不知道要怎么去企及它。

剧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为观众我当然希望主角群们能以身作则给这些问题一个答案——究竟要怎样忠于自我地活着,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快到尾声的时候,好像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对于二哥来说,原本在欲望和失望、维持生计和摆脱痛苦这几个选项中来回拉扯, 这些矛盾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却遭受亲人逝世的当头一棒。紧接着,又直接目睹了友人的死亡。镜头毫不避讳地对准了病人在将死之时的抽搐、排泄失禁,把死亡赤裸裸地放在台面上,提醒着我们从没好好思考过死亡这一事实——死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可以发生,而我们每天随波逐流地生活着, 仿佛是在飓风口附近漫不经心地散步。在生死不可承受之重面前,无穷尽的欲望的确不算什么。二哥剧终选择的道路,也是出于这一分对生死的敬重。

而美贞的故事线对“如何找到自我价值”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爱和自爱。美贞原本是一个和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富有创造力却泯然众人,因为无法更世俗地与人交往,徘徊于社群边缘,价值观也与主流渐行渐远。这样的孤僻可以是创造力的源泉, 也必然让她不快乐。美贞另外是有创伤性的经历的:前男友借巨款跑路,还抛弃自己投奔前女友。自己差点信用额度透支,只能自己替渣男还债,还不敢告诉家人,也不敢撕破脸去找人还钱。实在是很狼狈。

美贞感到的困境,本质上也是自我价值太低, 不敢去索要自己应得的东西,因为胆怯被占了便宜并被前男友抛弃,这件事本身变成了耻辱的印记久久无法消弭。这和被霸凌的感觉类似——霸凌者施加在受害者身上的未必是物理上的伤害,而是一种自尊被毁后动弹不得、无法抵御自我的状态。这种糟糕的低自尊状态,混杂着被欺负后的耻辱感本身,就是美贞所说的“仿佛考了20分,不敢面对家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状态了。

虽然美贞感到的是自尊被毁、久久无法走出的耻辱和低迷,但实际上这也许并不是渣男本身的目的。世界上真正pua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害人的家伙,仅仅是自私而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人而已。然而美贞因为太久没法找到自己的主动性,反而造成一种矛盾的心理:她仿佛是需要对方一直充当坏人的角色, 自己充当受害者的角色。要不然,自己的生活缺乏改观、自己依然没法主动地、充满力量地生活、去自主地选择——这样的失败就只能怪自己了啊!所以她甚至需要对方持续充当坏人的角色,来逃避自己去重建自尊,直面生活的困境。

所以当她后来逐渐建立了自尊,也勇敢去用善意对待她原本的“加害者”了。渣男终究还是有人性的,也没有坏到根里去,就像世界上大多数“渣”人一样。美贞面对他后背过去时的微笑,是因为自己终于战胜了内心的假想敌,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和无力。

而美贞是如何逐渐建立自尊的呢?很大一部分是爱人、被爱、自爱。说起前两者,有时候催产素就是这么强大,而人就是这么原始的动物。帅大叔归来后给予的爱显而易见,不过在帅大叔离开的那段时间,美贞依然心怀着对他最大的善意,也就是爱。爱人和被爱的时候,生活便不再是一个人与全世界为敌,不再需要去单刀匹马去大闹婚礼,而是可以坐下来,和对方谈一谈。

值得一提的是,让美贞真正变得更强大的是失去帅大叔那段时间坚韧生活的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让她的生活有了客观的改善:到重视自己能力的地方工作、交了交心的朋友,这也为逐渐自尊自爱提供了条件。虽然接连失去了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人,美贞也终究是“明明活着没什么乐趣,但依然像赶牛的人那样,逼迫自己要过得有模有样”这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变得坚韧、独当一面了。她的”每天5分钟快乐,就可以坚持把这天过下去“原则可以说是很强大了。是的,钱钟书说,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要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快乐着,这怎么可能呢?我们还是要学会怎样生活,“步履蹒跚地艰难向前“,好好生活本身,就是生活的真谛。

“当找到让自己的疲惫的源泉,解放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是剧本对开头提到的生存困境一个概括性的答案了。说的真好——毕竟,满足某个特定的欲望并不能治愈我们,也许反而会阻碍自己成长。而溯源而上、了解自己的内心,这之后才有可能踏出自主的第一步。之后的路程也必将充满挑战,但终究能够自主地过完一生。

=========================

说一下剧中的感情线。

大姐想要突围的困境是爱情,不过这个爱情故事我并没有什么共鸣。内向同事男突然180度大转弯有些突兀,也没有什么铺垫。大姐的故事里最难忘的是那个花花公子上司化身感情顾问。大姐向他抱怨,不懂自己为什么桃花运那么差,他说:“谈恋爱并不是只有一种剧本啊,浪漫剧确实很上头,但也有悬疑剧、喜剧、生活剧等。要看自己擅长什么剧本了。” 说得真是很妙了——如果把恋爱看成自编自导自演一部电视剧,有时候找不到对的人,是因为剧本明明可以成为绝佳的生活剧,却要照着偶像剧的思路去找男女主角。找不到爱也许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而是因为缺乏经验而不了解自己的喜好和擅长,往错误的方向使劲罢了。

编剧比较擅长描写的,我觉得其实是一种有些孤独的爱。美贞和帅大叔一段感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孤独患者最美丽的幻想。美贞失去帅大叔后的一段时间,种种故地重游时外景烘托的情绪也特别有感染力。

之前说过,美贞是一个在人群中有些格格不入,但会思考“自己是谁、为何在这里”这种终极问题的人。所以,对她来说性与婚姻,物质与“仪式感”,这些都不重要,甚至对方的名字和背景、甚至长厢厮守的承诺,她都可以抛之脑后。美贞想要的是一种纯粹而无憾的爱。是类似于《简爱》里描绘的,野火一般毫无保留地燃烧的爱,是脱离于任何世俗标签的对彼此的“真我”的相互崇拜。

但这样的爱必然掺杂着大剂量的孤独——它常常是遥远的凝视,是神秘男子无言的默契,是凛冽寒风中、一连串存在主义拷问后的吻。失去爱后,故地重游时甜蜜的回忆掺杂着孤独和坚韧,这也是这段爱的一部分。孤独者的爱是会让自己在疼痛中巨变、成长的爱。每一幕对爱的憧憬都倒映着“自我”,每一次伤心都推向自己前行。

即便最后两集美贞和大叔的团聚又是另一回事(确切的说是理想中伴侣的互相疗愈),我觉得剧集对这种孤独患者(幻想中)的爱描绘地非常成功。但毕竟大部分人没有金智媛“平平无奇”的美貌,走了的人也通常都是一时眼瞎上头的对象,而非什么心有灵犀、浪子回头的帅大叔。美贞在失恋过程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这对大部分人们也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