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はフェミニスト!

2020年的时候拣打折买的。<br> 断断续续在读。<br>

先说对本人来说的缺点:<br> (1)因为是《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所以有的讲概念的地方非常非常浅。有的地方则是使用了一些时代不同的比喻看得我满头雾水。<br> 举一例是在女权中无法避开的“public”和“private”的概念。理论上的东西还是落到具体地域具体情况的实处才算是有生命力的理论。所以本来也没期待讲多少公私的概念。而且公私本身可以大作著书,会牵连很多。书中采用“A面”和“B面”来代替公私的概念也无可厚非。<br> 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AB面时代的我,反而公私的概念比较好理解。AB面的比喻还持续了好几章,想充分理解但是无法共情唱片时代AB面的比喻逆にわかりづらい。就因为这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br> (2)就说谁也别笑谁吧。不过读这本书感觉还是得从日本的角度出发。毕竟有很多文中提到的内容,比如婚姻关系都感慨原来日本女性地位比我想象中还低。<br> 插一段感觉中日的女权共同的是礼法观念上的三从四德,经济政治地位的低下。但不同的地方是日本女性的自我驯化可能比中国更严重些。<br> 所以读的时候会感到一些违和感。<br> 对这本书的期待值还是颇高,所以明明是发达国家却从山脚下前进的的部分读了有点,读了半天我在读什么的感觉。<br> 当然不是说上野千鹤子或者科普不好,而是同一件事情,大众科普读物只能从更低的角度出发才能起到科普的作用。而并不是我所期待的高度。<br> 所以不抱期待反而会读得比较顺畅。

接下来讲关于具体内容的感想:<br> 目前只读了一半<br>

第二章 「働く女と専業主婦の分断は誰のせい?」<br> 这个小节感觉很有意思。<br> 有一段时间,在中国家庭主妇在互联网的某些圈子或者平台里面被叫做“驴”。以本人冲浪经历无从可考但印象中2020年年中或年底开始见到这个词的流行。<br> 当时的我非常震撼,因为在我个人的逻辑里,上一辈(40岁~50岁)的家庭主妇并没有特别充裕的自立条件,或囿于孩子或囿于丈夫的大男子主义所以就算想工作也往往被阻拦或比较难持续。毕竟有时代的背景所以我不会认为家庭主妇都是寄生虫云云。<br> 以至于我第一次看见以驴称女性的时候还是大为震惊。<br> 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之争近些年随着张桂梅校长而逐渐エスカレート。<br> 前几年认识的日本女生嘴里会冒出想当家庭主妇的话所以我一直以为家庭主妇的观念或许仍与职业女性持平。(毕竟也没看过这方面调查<br> 但是原来日本也有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之争啊。<br> 读到最后也没给出答案,只是引出这个话题。不过颇有意思就是。<br>

第三章 結婚、恋愛、ナメンなよ!<br> 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考虑,女性在日本是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弱势群体”。不是弱势也是少数群体,恐怕无人否定。<br> 今年的gender gap报告中日本女性的经济和政治参与度指标竟然又下降了。<br> 但是这一章读完我在想,女性一直在较低的地位呆惯了。是否会形成一个惯性,就是自己无法改变现状,无法改变丈夫。<br> 从而只能无限消极,就像文中说的ガス抜き<br> P.S 上野千鹤子在这章说的话好直白,感觉是我和我姐妹之间会说的那种直白的话<br>

第三章 「花嫁候補」から「戦力」になった女性社員<br> 本来觉得有点难以理解,不是感情上难以理解,是经验上难以理解。<br> 但是想起就活的时候身边的うわさ说,商社的前台都是进来找老公的。而社内精英男也会更偏向于社内前台(高学历(=育ちがいい)+漂亮)。<br> 就觉得这种toxic的文化还是存在,只是变少。<br> 另一方面讲述女性社员的服装变化。感觉还是那些概念,也意味着问题从未有过大的改变,但肯定是在变好的。<br> 书中说80-90年代女性社员入社穿得花枝招展,推特上便说当时人们很有个性,现在无个性。<br> 上野反驳道,不能这样考虑。当时的女性是作为“女子枠”采用,是一种“老婆候补”。而现在女性和男性统一的西装着装要求是把女性也当作跟男性有一样战力的对象看了。<br> 读到这里,想起以前大学实习的时候流传一句话“上班的时候女人把自己当男人看,男人不要把自己当人看”。<br> 感慨,女子枠 = 花枝招展(女性气质)=无实际能力,而女子要有一番作为总是会被当作或被认为“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你不输男人。<br> 当然事事有它自己的时代背景,只是觉得女性作为第二性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