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价值观,一样的生育困境

《无声告白》之后就喜欢上这个作家了,看到她的新书一出中文版就立刻在微信读书上买来看。

新书在结构上延续了前作的特点,依旧是在一开篇就抛出了谜底---理查德森家的一场大火(也提及了支线情节米拉贝尔/周美玲之争),然后再把时间轴拉回事故之前,用接下来的十几章抽丝剥茧地把主线和支线的情节铺垫好,最后再回到大火那一天,并再用一两章的篇幅描写火灾之后人物的发展变化。这种闭合的结构模式对我来说非常舒服,读完有种满足感,就像看到一个被画得很完整的圆一样。

《小火》和《无声告白》也有许多重合的主题,两本书都围绕着家庭展开,并触及到美国的种族问题。

《无》着重地描写了一个一家五口的混血家庭,时代背景是六七十年代。作者把镜头伸进李家,将这一家人从里到外翻了个底朝天,对父亲和母亲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史和他们相恋的过程也给予大量关注。同时,他们的家庭问题和他们特殊的种族背景密不可分,作者是在主要人物身上展开对种族的讨论的。

在《小火》里,情况却不尽相同。新书的时代背景已经到了1998年前后,作者把她的镜头从某个人家里拉出来,聚焦于西克尔高地,这个西克尔高地像是《绝望的主妇》里那样的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精英阶层的社区,这种基调从书第一章之前附的那段西克尔高地生活杂志里就能感受到。正因如此,这本书里的人物颇为众多,代表精英阶层的理查德森一家就有六口人,代表无产阶级/艺术家家庭的米娅和珀尔一家两口,还有支线里争夺孩子抚养权的麦卡洛一家和华人打工女贝比周。作为主线人物,理查德森一家和米娅一家主要被拿来对比其价值观的不同,种族问题没有被拿来作为重点,只是出现在支线上。

作者在《小火》中通过描述两个不同阶级的家庭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理查德森家庭是典型的西克尔高地家庭,” 理查德森先生是律师,理查德森太太是报社记者,他们遵守规则,强调计划性,追求物质生活的稳定和富足。文中是这么说的:“经过规划的才是最好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也应该—被规划,从而避免出现不恰当,不愉快甚至灾难性的后果。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四个孩子从未为生活需要发过愁,但也可以想象到这种价值观对于青春期的他们的束缚。

理查德森家的房客米娅是闯入西克尔高地,并打破其规则的外来者。她是一个从事摄影的艺术家,带着女儿四处漂泊,十几年来不断地变换着居住的地方,在一个地方住腻了就打包行李,带上女儿开车到下一个城市。她以贩卖自己的摄影作品为生,靠摄影赚不到钱的时候就去餐厅打工,也因此常常和女儿过着节衣缩食,精打细算的日子。

当两种代表着不同价值观的家庭产生交集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米娅的“离经叛道”是对理查德森稳固家庭的一大挑战,最开始被吸引到的是理查德森家的小儿子穆迪,他因此接近米娅的女儿珀尔,成为好朋友,并把珀尔介绍到自己家。他认为“母女俩的存在方式突破了他的想象”“就像欣赏魔术,是种奇妙的体验”。穆迪选择了用欣赏的态度对待米娅一家,而理查德森家的小女儿伊奇却更坚定地选择了成为“米娅”。伊奇富有个性,从小和母亲不合,当她接触到米娅的时候,就主动要求成为米娅的助手,甚至觉得米娅更像自己的妈妈,她借此逃离自己家庭的束缚。理查德森家的大女儿莱克西在前面几章里都没有和米娅有多少正面的交集,甚至有点互不喜欢,她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珀尔。当她自己意外怀孕时,她知道自己这种错误是不被母亲和西克尔高地所包容的,她只能向珀尔求助,因为珀尔“不会随便评判人”。也是因为流产这件事,莱克西才直接和米娅有了交集。米娅为莱克西像她的家长隐瞒,帮她请假,并以理解和引导的态度帮助莱克西度过难关,在此又一次担当了精神意义上的“母亲”形象。而理查德森家的大儿子崔普自始至终没有和米娅有过直接正面的交集,他的影响来源于珀尔。崔普是个帅气而肤浅的“花花公子”,容易对女生产生厌倦,在学校里频繁更换女友,但他却被珀尔所吸引,认为她“落落大方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绝对不会扭扭捏捏,不像西克尔高地的人那样循规蹈矩”,而珀尔这样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母亲米娅的影响,崔普对珀尔的态度也意味着他间接地肯定了米娅所代表的价值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珀尔也同样收到了冲击,她原本从小跟着母亲四处漂泊,习惯了简朴贫穷的生活,直到她来到理查德森家,她才看到别人家庭物质生活上的充足和稳定,因此对理查德森家的房子感到惊异,初次明白了“房子”的真正含义。并且在之后的时间里,她也迷恋于在理查德森家里度过放学后的时光,乐于和莱克西交朋友,并渐渐和母亲米娅产生了嫌隙。在理查德森家的四个孩子中,穆迪和伊奇本质上是和珀尔更接近的人,认同不传统的生活方式。然而,珀尔却更多地被莱克西和崔普所吸引,因为他们俩所展现出来的模样正好是珀尔成长经历中没有经过的。同时,珀尔也被理查德森太太所吸引,甚至以她为榜样,希望可以成为像她那样的记者。珀尔和米娅的矛盾爆发在最后不得不搬家的时候,但在得知真相后,珀尔对理查德森家的美好产生了质疑,选择了跟随米娅,回归母亲的价值观。

最大的冲突在理查德森太太和米娅之间,因为她们各自都已是成年人,价值观已经固化,不像孩子们那样容易被影响到,因此理查德森太太面对米娅这样的异端,感受到的是对自己威胁。“是米娅身上的那些复杂难解的东西激怒了她,也许其中的某些东西她自己身上也有,然而她只想把它们锁进盒子深处,永远不打开”。也是理查德森太太挖开了米娅的过去,并以此威胁她,勒令她们搬走。让米娅离开的真正原因不是为了给好友出气,也不是因为珀尔和崔普的关系,其实只是为了消除理查德森太太自己的不安感。米娅的存在总让她回想起来自己没去冒过的险,没去爱过的人和所有错过的人生。

女性的生育是作者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在书中,作者描写了不同的生育难题/困境,不论是哪个阶级,哪个种族,大部分女性都因为孩子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理查德森太太在伊奇早产后过度焦虑,导致小女儿和自己关系破裂。寻找米娅代孕的夫妇多年求子不得,而米娅为了留住自己代孕而来的孩子开始流浪。莱克西意外怀孕后不得不流产,也因此和男友分手。麦卡洛夫妇和贝比为争夺孩子抚养权上演官司大战。种种困境让我不得不开始思考,生育对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上天赋予女性特殊的权利,但也是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在一两年前,我会非常坚定地说我不想结婚也不想要孩子,非常排斥女性因为孩子才完整的理论,但这种想法也包含着不愿负责的孩子气,并不是对女性生育问题认真思考过后的抉择。至少,这本书帮现在的我去稍微正视这些问题,并想像如果这些困境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是否能处理。

和《无》类似,作者在《小火》的最后也留下了充满希望的结尾,伊奇跳上了米娅的车,离开了家乡,而理查德森太太也在大火后重新反思了自己和女儿的关系。火灾没有导致任何人伤亡,从这一点上来说,《小火》的整体氛围也比前一本轻松,为未来留下了许多可以改变的余地。

个人不满意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因为人物较多,作者并不能好好描写每个人物的内心,尤其是对于崔普的描述,非常脸谱化,并不能让人好好理解究竟为什么他和珀尔之间会互相吸引,也许是因为作者本人对青春期的男孩子缺乏共鸣。二是作者显示出对于米娅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明显支持,没有好好反思一下这种价值观的不足,比如动荡并且缺失父亲的童年对珀尔有没有造成负面影响?比如米娅违反代孕合同之后对原来那对夫妇的伤害?米娅为何一直没有对异性动心过?过上自由生活要付出的代价?如果能够把米娅这个人物挖掘得更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