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到角色性格的《汉密尔顿》 motif

《汉密尔顿》音乐剧拿到了16个托尼奖提名,其中演员类拿了7个提名——两个男主角,一个女主角,一个女配角,三个男配角。这个破纪录的提名除了演员本身优秀的技艺之外,也要归功于有血有肉的角色本身。多数音乐剧花两个半小时能塑造出2-3个丰满角色,而《汉密尔顿》里面主要角色有10个,每一个都深入人心。

在《汉密尔顿》卡司专辑的乐评文章中,我讨论了角色曲风、演唱方式与人物塑造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说唱语速和歌曲年代感对观众的影响最为明显。而歌曲主题 (motif) 方面,如下图所示,每一段主题随着情节推进反复出现,不断变化、发展,构成一种音乐语法,赋予角色独特的性格烙印。后来听了这张伴奏带,这个语法体系变得更加清晰——伴奏旋律与歌词、演唱相辅相成,与角色、甚至某种情感相对应。

词+曲的变奏重复
词+曲的变奏重复

查看大图

歌词/台词的对应性比较容易辨识,而藏在伴奏里的旋律总是润物细无声。。。所以本文重点分析一些容易被忽略的motif主题变化,以及旋律与角色、故事主题的呼应关系。

主题1:Alexander Hamilton

"Alexander Hamilton"
"Alexander Hamilton"

这段旋律第一次出现在 Ham 的亮相,也让人从此再也无法用正常语调念出 Alexander Hamilton 这个名字。这段旋律就是角色的鲜明代表,之后再次出现的歌曲包括

  • “Satisfied”(不遵循歌曲本身旋律,硬要用自己的主题,把Angelica下一句曲调给带跑了,也把她的心带跑了)
  • “Guns and Ships”
  • “Non-Stop”(在 Burr 描述《联邦党人文集》的段落和结尾)
  • “What Did I Miss”(这本来是Jefferson的歌他也要强行植入自己的旋律,非常突兀)

Hamilton 这个角色的主题是以说唱为主的,旋律就这么一小段,全部用在了塑造主角性格上,只有在第二幕出现在长大的 Phillip Hamilton 的歌曲中。

主题2: That Would Be Enough - Eliza

"It's Quite Uptown"
"It's Quite Uptown"

Eliza 的歌曲风格最柔和,音乐主题也不像其他几个主角的那样突出。她的代表歌曲 “Helpless” 除了在 Angelica 的闪回中重复,之后并没有发展。但是 “That Would Be Enough” 末尾出现的一段旋律,在 “It’s Quite Uptown” 和 “Best of Wives, Best of Women” 中发展成从头到尾完整的伴奏。

对于这种选择我的理解是,Eliza 这个淑女形象代表“家庭”。“Helpless” 只是她少女的一面,但作者想要强调的是她成为了一个 Hamilton 之后的柔美和坚韧。所以作为贤妻良母的 Eliza 也在政客的斗争中成长。“It’s Quite Uptown” 大部分是 Angelica 在唱,但唱的是她妹妹 Eliza 面对困境的过程。

主题3: Satisfied - Angelica Schuyler

"Satisfied"
"Satisfied"

Schuyler 姐妹中的 Angelica 代表与 Eliza 完全不同的女性优点,聪慧独立,还有戏剧化的暧昧。“Satisfied” 的琶音旋律几乎专属 Angelica Schuyler,琴音清澈透明,几度上扬又跌落,第四小节的高音回旋两次最终还是下降。

这段旋律有几种变奏,在全剧出现次数很多:

  • “Schuyler Sisters” 亮相歌曲中,Burr与Angelica搭讪的时候 1:17开始,一段慢速变奏
  • “Story of Tonight (reprise)” 末尾,Burr 与 Ham 的闲聊八卦时同样的慢速变奏
  • “Non-Stop” 中 Angelica要远渡重洋前那两句对话的引子
  • “Take a Break” 前面 Angelica 与Ham 交换信件片段的伴奏 (0:18),还有姐妹俩劝说他去度假时 (4:04) 有两小节一闪而过的变奏
  • “Schuyler Defeated” 后面 Burr 说道自己改变党派时,跟 “Schuyler Sisters” 里一样的变奏
  • “Reynolds Pamphlet” 中间 Angelica 的部分 —— 只有上扬没有回落,愤怒情绪无法和解
  • “Burn” 整首歌:“Satisfied” 本来是快节奏的四拍,”Burn” 变奏成慢速的三拍又降了一度,真是柔肠寸断。
  •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这段旋律最后一次出现在 Eliza 描述 Angelica 被葬在 Hamilton 旁边的时候 (1:27 – 1:40) (后来2:20 Eliza 说起 Orphanage 的时候似乎也有一点点,非常隐晦不敢确认)

但是 “Satisfied” 主题不限于 Angelica 这个角色,更像是命运的隐喻。 “Satisfied” 变奏在 “Wait for it” 中出现两次,对应的歌词是 “Love doesn’t discriminate…” 和 “Death doesn’t discriminate…” 直到 “I’m willing to wait for it” 之前,这两段很有哲理的歌词。

"Wait For It"
"Wait For It"

为什么要在 Burr 的歌曲中出现 “Satisfied” 主题呢?在“Story of Tonight (reprise)” 出现同样的变奏是在 Burr 提起他心上人也是未来的妻子 Theodosia 之时。妻子 Theodosia 在 Burr 与 Hamilton 决斗时已经去世10年(剧中没有讲到,但是 Burr 在决斗之前说“我绝对不能让女儿成为孤儿”。)

Burr 的人生也是很苦,父母和祖父母都在他年轻的时候去世,后来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在他之前去世。看着深爱的人离去却无能为力,一个呼风唤雨的政客在爱情和死神面前,与普通人没有区别。Angelica 错过的爱情,Eliza 痛失的幸福,Burr 也没能守护到最后。“Schuyler Defeated” 里面,他费尽心思的政治斡旋之给他留下恶名。剧终时,他跟其他主角一样,意难平。

 Life doesn’t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citizen and the Saints. It takes and it takes and it takes.

主题4: “How does a xxx” - Burr

Burr 的形象在第一幕一直都是个冷静的旁观者,置身事外叙事,一直到第二幕才爆发。所以这个主题虽然由 Burr 带出来,其真正作用是历史大事记的引子。

全剧开场的第一段旋律, 先是弦乐,然后在 Ham 出场叙事中群舞和声呼应,之后又在6首歌曲开头出现,但是每一次细节上都有变化:

  • “A Winter’s Ball” 明显比其他开头要高一个音,感觉也更轻快
  • “Right Hand Man” 没有鼓点只有旋律
  • “Guns and Ships” 节奏略微快一点,多了低音贝斯加强节奏
  • “What Did I Miss” 没有“登-登登登-登”只有钢琴旋律,而且还有 “Rise up” 的旋律
  • “The Adams Administration” 只有这段开头与第一首歌开头的伴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加入很轻微的电子低音节拍(好吧并不知道如何形容)。歌词和节奏也与开头一致,很正经的叙事风格。只不过第一首歌是 Hamilton 事业的起点,而这里开始他开始走向毁灭。
  • “Your Obedient Servant” 开头,同样的叙事语句,没有响亮的节拍,只有逐步叠加起来的提琴颤音,如同 Burr 的内心情绪溢满乱了节奏。但是这种情绪转瞬即逝,马上就变回了有条不紊的书信交换。。

那一小段扭来扭去的旋律有时以弦乐出现,有时是钢琴,有时是群舞和声,在 “Right Hand Man”, “Yorktown” 开头也出现过。那么这段旋律是怎么来的呢?乐队+编曲总指挥Alex 表示,来自Lin 早期的歌曲小样里面,一个开门的“吱呀”一声。。。(“Vulture” 采访 "Nerding Out With Hamilton Musical Director, Alex Lacamoire")

说起来也不难理解哈,就像给你打开历史故事的大门一样。。。

主题5:Duel - Laurens / Phillip

决斗这个主题与 John Laurens / Phillip Hamilton 是分不开的。这个主题第一次出现在 “Ten Duel Commandment” 决斗前充满了紧张的气氛。之后又出现在

  • “Take a break”:与 Double cast一致,第二幕里这段旋律就成了 Phillip 的钢琴曲,而且是顽皮活泼的风格。
  • “Blow Us All Away” 第二个决斗场景
  • “Stay Alive (Reprise)” 结尾 Philip 死去的时候。
  • 最后的决斗。
  • “Cabinet Battle 1”

毫无疑问,三次决斗,暗示 Hamilton 与 Laurens/Philip的命运相连。巧妙的是在 “Cabinet Battle 1” 整首歌的伴奏也是“决斗”主题的变奏。内阁里没有枪和子弹,但是Hamilton 与 Jefferson 针尖对麦芒的政见之争也像是一场决斗一样。总之 Hamilton 到哪都要跟人斗啊??

主题6:”Whoa-whoa-whoa” - Revolution

"Rise Up"
"Rise Up"

在 “Rise Up” 里面的这两句 “Whoa-whoa-whoa” 没有台词但是这个旋律你们一定是知道的。。它代表革//命和战争,以及并肩奋斗的回忆。变奏几次出现在后面的歌曲里:

  • “Right Hand Man”: 4分钟左右,此时华盛顿开始教育Ham说,我知道你特别想上战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想 blah blah (Ham: 我不听我不听!
  • “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 与前一首呼应,华盛顿又一次说自己年轻时领兵失误导致的伤亡,这次是群舞和声,凝重感十足。舞台上相对应的是严肃脸的Ham (终于听劝了
  • “What did I miss” :介绍 Jefferson 出场时,有非常隐晦的键盘旋律变奏,大概是回顾前一幕的辉煌以及暗喻 Double cast?
  • “The world was wide enough” :也是 Burr 的描述中,背景里非常轻的键盘旋律变奏。不知如何理解。。也许是暗示此刻 Burr 的内心回到了战场上的戒备状态

此外还有很多小旋律,比如 “Stay alive” 的旋律代表生死关头,前后出现3次,对话者每次都不一样。”We Know” 中三个人质疑Ham资产旋律在 “Say No To This” 念敲诈信的时候已经出现过。。

《汉密尔顿》的歌词把说唱的叙事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丰富细腻的编曲则一遍遍晕染、渗透情绪。虽然剧中角色众多、剧情繁复,但是词与曲的呼应细致入微地讲清了每一处转折。伴奏编曲完全可以当做一部成熟的音乐作品来听。


其他用过同样的 motif 体系的剧,最著名的就是《悲惨世界》和《理发师陶德》了。熟悉《悲惨世界》歌曲的人一定记得每个角色具有代表性的旋律,以及旋律如何映衬角色之间共通的情绪。《汉密尔顿》与《悲惨世界》都是史诗类型的宏大剧本,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两部剧的作者采用了类似的词曲构筑方式。具体分析可以参考这篇知乎回答 - “音乐剧《悲惨世界》里哪些段落其实是一样的曲调? ” - 回答作者: 敏大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