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飞剑的后现代《精神现象学》解读
最近由于秦时明月第六部出的太慢,并且网上的评论总在喷后面几部的剧情问题,因此我就找机会从第一部开始重温了一遍。恰巧youtube上有重制版的1080p的资源,看起来也很是轻松。还记得07 08年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被秦时明月精彩奇幻的打斗所吸引,还记得墨家机关城所给我带来的惊讶与紧张。但那些曾经最初的感知对如今的我来说已成为了往事。
之所以想写这个影评主要是想从现在的我,也就是距离当初还是小学生时期已经过了十多年的我,想要重新解读这部影集,是因为这部影集当中所隐含的许许多多隐而不发议题,也恰恰是我如今所能够识别的。根据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基本姿态,文本是具有开放性的,也就是给予读者极大的自主性来进行阐释。因此,我如今的我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并非第一部而是一整部作品,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影响来说也是极其深远的。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少年漫的原因,少年漫本质上就是一部成长小说,一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如巴特勒在《欲望主体》中所指出那样,《精神现象学》的主体一直是一个游历主体,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只为完成那个尚未完成的梦。
从本质上讲,所有的少年漫都是一次精神的游历,在这个游历的过程当中,主体不但通过角色曲线完成了成长,也就是欲望的满足,除此之外,自我意识也遇见了另一个自我意识,这里的自我意识需要与他者进行相遇,如何处理这种相遇也成为了少年漫的一个主题。
因此,如果简单的只把解读范围限定在《百步飞剑》这一部的话,我能够断然的说明这一部的主题是围绕着少年的出走所展开的一次精神历险,主角就是小说当中荆轲之子荆天明。天明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意象,预示着光明和天亮的必然到来。换句话说,主角在这个时期本身就是一位未经世事的少年,本身就拥有着无限可能的潜力,主角本身就带领读者进入了秦时明月这个大千世界进行历险。读者伴随的主角的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长,也为自身的心灵提供了一个更为巨大的包罗万象的同一。
当然在这里,我们还尚未看到任何后现代的视角,因此,需要指出的是,指引着整部作品的更为基本的主题则是同一与差异的斗争。换言之,也就是大秦帝国势力与反秦势力的斗争。从当代视角回看这部历史作品会发现十分有趣的一点是,其叙述视角是从一个天下第一剑客盖聂的叛逃开始的,也就是同一性的裂缝,他将预示着这个看似坚固的同一(A=A,大秦帝国,极权主义)的坍塌与瓦解。跟随天明与盖聂,我们发现了各式各样的边缘人物的存在,他们都是无法也不愿被这个同一性所包含的存在,项室一族,镜湖医仙,燕国公主,盗王之王,流沙聚散,鬼谷纵横,墨家机关。
与所有正史的叙事不同,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反对宏大叙事的史观来进行的书写。这样的边缘书写恰恰符合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政治策略。揭露差异,反对同一。这是法国后现代思想家所要争取的事情,他们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要从本体论上反对极权主义的可能。而在这部剧中,极权主义则有一个显著的能指就是大秦帝国。
按照某种正统的历史叙事来说,似乎统一具有必然的正确性与合理性,那么这部作品则希望通过那些六国后裔的视角来批判这个看似坚固的作为合理性的统一。
在这第一部中,读者通过主角的视角逐渐建立了对差异的认识和了解,他们每个人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相反秦国势力那边的嬴政和李斯则并没有着重笔墨进行描写,相反他们仅仅被当作一个能指在进行言说,一个没有个人特质的空洞能指。
能指嬴政不过是一个被同一性逻辑冲昏头脑的昏庸皇帝,他的工具理性把人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人在他那里只不过是纯粹的数字而已(“三万,三十万,三百万”)。他那可笑的同一性之梦在完成的那天就必然迎来失败,因为差异之人永远“非其所是而使其所非”,而并非同一之人的“是其所是”。他的同一性之梦仅仅在于把他者当作纯粹客体来进行认知,因此也不能进入到自我意识的阶段。
相反,差异之人则都拥有自我否定的能力,因此就是一个具有反思性的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