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评论,随便聊聊。
我有过这样的经验:读一个第一人称的故事,很快我就会自行假定故事里的“我”是男性还是女性(很多时候读第一句话的时候就会假定),虽然通常看到中途或者结束都不会有问题,但是偶尔也会有假定错误的时候。
我们通常都是根据我们感知到的碎片来拼凑对这个世界的完整印象的,而每个人获得的碎片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经常会大家看同样一部作品,获得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说法。读书看电影,大家感受不同,最多也就是写写评论,争论一番。可是,现实中,人们对共同经历不同的感受,却可能将人们的关系带向不同的结局。
前几天,Sugar写的“心里的声音”的评论,让我对这部剧产生了兴趣——我对那种“怪人对抗全世界”的戏,基本没有抵抗力,尤其是“一对怪人(爱情)对抗全世界”,不过看完后,我发现,我根据Sugar的评论所拼凑出的对“心里的声音”的想象,与这部剧本身(我的感受)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
这部剧实在太短,短到我基本没有感受到主角与世界的对抗。看了Sugar的评论,我一直以为赵石到最后也还是一文不名,赵石与爱凤的爱情也始终波折重重(至少也要痛哭一回才算吧,我这么觉得)。但是,赵石其实挺快就红了,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是也红了——想想也对,这毕竟是一部喜剧,所以,成功者与失败者同时在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反差,才能最大限度地制造笑料——全剧很多笑料都是围绕这个来的。
不过,虽然赵石与爱凤的感情戏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多(那么千回百折),但这部剧,最让我开怀大笑的部分也还是这两个人。
高中回忆的部分,实在是爆笑——一个人究竟能将记忆美化到什么程度呢——能到让你看了喷饭的程度——虽然关于到底是谁先喜欢谁的这种设计喜剧里经常用——“机器猫”里大雄的父母就经常争吵当年谁先追的谁(大雄回到过去,发现,原来是穿越回去的自己穿针引线才导致父母的记忆互相对不上)——其实,我们对记忆的修正某种意义上不就是穿越到过去的我们自己干的吗?
全剧最后一集,又是谁先表白(跟谁先喜欢谁很类似)这样的设计。这一集也算是一波三折了,但正如这一集的标题——时机——在这一集里,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着两个相爱的人,傻傻地一再错过,最后,还是靠着会错意才解对情,也是好笑——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也是只能看到我们恰好看到的这个世界的一些碎片而已——我们又有谁能自诩如上帝一般知道每一个时机呢?
所以,物伤其类,笑也是笑我们自己了——所以,我挺喜欢这部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