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参照

venessa
venessa @venessa
欢欣岁月 - 评论

读李利安·史密斯的《欢欣岁月》时我想到了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想起之前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的话题,认为这篇童话“矮化海洋女性物种”。显然,那位博主是在用女权理论来解释童话,并得出女孩不能看这类“经典童话”的结论。

我认为这样的评判标准显得粗暴且愚蠢,仿佛这篇童话只是由几个简单化的情节搭建,暗藏了父权的压迫,女孩看了便会陶醉在浪漫爱中,被父权洗脑,这种用理论否定生命的言论实在可笑,这一切都是脱离了文学范畴来谈。

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不是只看道德训诫这部分,在李利安看来,作者的确应该具备“某些普遍的道德理念和心灵价值的清醒意识”,但小人鱼的选择只是其中一种,这是选择的可能性之一,文学应该要容纳这样一种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能呈现人性化的特点,这包括“爱恋、忧伤、失落、喜悦、骄傲、无望”,我想,《海的女儿》中这些是存在的,而安徒生在故事中展现的想象力以及语言魅力也是不可否认的。

而为了避免以理论压死作品的事情发生,我想《欢欣岁月》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照。我感觉李利安真的是一个非常理性且较真的人,她无法容忍一部平庸之作混迹于优秀作品之中,而她要做的事情便是将其剔除出去。她是以评论家的眼光来看待作品,一方面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她很在意究竟这本书中的什么特质让儿童如此喜欢;另一方面是以经典作品为参照,一位作家的作品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它是如何构建的?它的文学价值在哪里?它对于儿童的意义又在哪里?她会去为了这样的问题去深究文本,从多个层面去检验这部作品。

她希望《欢欣岁月》能够引领人们看到“素质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特质”。她并不认为对于儿童文学的评判标准一定要低于成人文学,文学的世界是包括儿童文学的,因而,那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一样能经受时间的检验,而那些较新的作品,它们还没有机会经受时间的打磨,这个时候,如何去判断呢?

当然,经典不是一锤定音的,李利安首先做的便是对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的原因进行分析,她不会盲信权威,她当然希望经受过检验的作品是永恒的文学。在这本书中,她分别从童话、神话、英雄叙事诗、诗歌、图画书、小说、幻想文学、历史小说、知识类书籍等体裁中一一讨论,每一篇章都以经典作品为讨论起点,带着读者思考何为经典,经典到底体现在哪里,比如在童话章节她完整分析了《睡美人》和《三只山羊嘎拉嘎拉》两则经典童话,从故事的结构、措辞、句式节奏、想象力层面进行梳理,甚至不同地区的童话可以并置在一起,看出地理风貌及族群性格是否会影响文学的想象。当然,她承认经典魅力无穷的同时,也不反对为孩子改编与重新创作,但必须要将原来的味道、风格保留下来。

虽然李利安不太想将这本书变为一本为儿童的选书指南,但不得不承认,读者读完对于如何辨别书籍、如何评判一本书也有了一些参照,李利安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将她的方法全置于此书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