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文字撕开的裂隙
作者以史密斯顿阅读社群作为样本,围绕“阅读浪漫小说”这一行为展开调查讨论。不算特别好读,引言和最后一章太专业了,不过引言和第一章讲调研的方式、问卷设计、图书出版销售,还挺有启发的。
中间几章分析读者喜恶的小说,我感受和结语所说的是一样的模糊。看起来女性们从小说中找到了逃避和消解,也以此勇于表达自己的爱好,争取独立空间。但另一方面,她们的追求依然是以父权制制度为基础的,所以显得更像是一种自我麻痹:虽然现实不如书里,但书里的一定会实现。就像结语说的,浪漫小说的美好结局很多时候改变的并不是男主角,而是女主角,“它最终让女性顺从于父权制社会,并使她们再次融入那个制度之中”。但积极的是,浪漫小说至少让更多女性集聚在了一起,而一旦能有人公开表达对现状的不满,裂隙就一定会越来越大。
还有一些细碎(短评写不下)的想法:
·之所以被认定为“糟糕的”浪漫小说,除去一些完全是以男性视角来写,还有一部分可能是里面写了太多足以感同身受的现状,但却没有给出一个好结局,从而无法起到“逃避”作用;
·很离谱的一点是,浪漫小说消解女性对强奸的恐惧是通过告诉读者,他强奸她是因为爱慕;
·浪漫小说的读者群和女权主义者们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如果有适当引导和契机,也可以推动一部分人的觉醒(比如让她们确信小说里的世界并不存在,暴力即是暴力);
·一旦读者不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阅读,觉醒的几率就会很大;
·浪漫小说也在进步,也在逐步跳出千篇一律的结局,比如《高端时尚》,女主角最后依然选择工作>爱人。
“这个社会架构中仍存在着裂隙,而那些对自己的社会位置,或随之而来的有限物质和情感回报感到不满的人,就会在这样的裂隙中发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