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鉴书团】当一个牧师讲关于爱的故事
先说句劝退的话,如果没有丰富的基督教知识,这书会让人一脸???
第二句还是劝退的话,即便有些知识,可能还是会???至少我是读到快三分之二的地方才领略到了它的好处,才觉得C.S.路易斯对作者的评价——“在其缺点中感受到一种奇怪的笨拙的魅力”——不是商业尬吹。
但阅读的困难还是存在的,除了直接又冗长的说教,作者也算不上语言大师、小说巨匠,他被时代的风格牢牢局限住了,以至于很多读者会觉得这种浪漫主义的写法非常傻缺,就像一个名著和好词好句看多了的中学生在躁动的青春期带着推倒妹子的幻想和强烈自我意识的正直写出的东西。路易斯也同意作者“连二流作家都算不上”,虽然能有一些智慧和神圣的东西,但“不能长时间维持这个水平”。
而且对这个时代而言,这书的定位非常迷:因为它和当代人快速阅读的习惯十分不对口,有些语言太过婉转,以至于扫读会让剧情连不起来。有时候我真觉得这书更适合中学生,以学习文笔(大雾)。但它的内核又全然是成人的——就像其副标题所揭露的:这是一部给男人和女人的浪漫神话,类似于仲夏夜之梦。并且全书遇到的困境大都和精虫上脑有关(大雾*2),故事才开始60页,男主就已经对他200岁的曾祖母的精灵(?),一棵山毛榉树,一个大理石雕像和一个邪恶诱惑人的桤木女动过心了。诶,这书这么迷,给喜欢奇幻的读者高不过三颗星,但给教会的人可能随随便便四五星(大雾*3)——或者,假如你爱读圣埃克絮佩里,也应该会喜欢这本书。
因为它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看到有评论说,大篇幅描写的镜子女的那个故事很没有意义。但我要帮作者澄清,不是这样。首先,要从全篇的角度来看,作者其实插叙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男主在精灵宫殿的藏书室读到的,也是他所读之书的总结。这里传达了作者自身的一个观念——所有书籍中都有精神智慧,而这些小智慧有一个连接点,“在这个点上,那些无形中交汇的轨迹会联结在一起,揭示出某个真理——既高于它们,又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个;非但没有与两者截然相反,还使它们都获得了生命和力量”(p.103)。作者这段话的前设是非常基督教的,即,因着那独一又无限的神凭着祂的真理和智慧创造了宇宙万物——包括有理智的人类——那么人使用被赋予的理智所书写的,无论是游记、历史、小说还是诗歌,都会反映出一部分的真理。这些人类的作品彼此相交又彼此相关,就像插叙第一个故事(第十二章)的开头提到的,“万事万物其统一的核心暗示着一种千丝万缕的依赖联结”(p.108)。
然后从这个背景和前设,作者先在总体架构上额外添加了第一个故事——描写的是一个没有繁殖和生育的星球。这个星球上的孩子都是路上随机刷出来的,男女因着巨大的外在差异而分开生活(男人有的是手臂,而女人则只有翅膀),就在他们这样各不相干活得挺好的时候,(倒霉)男主出现了,告诉这些“人”在地球上孩子都不是捡来的而是为爱👏的产物,这颠覆三观的话带来的结果是,“我所表达的一种模糊的概念仿佛点亮了大多数女人心中的曙光”,但其中有两个女人直接从懵了的人群中飞起来滑向深渊死去了。作者如此评论,
死亡的征兆或是源自一种不可言说的渴望,他们不知道自己渴望的是什么,然而它将他们攫住,驱使他们走向孤独,它在里面消耗着他们,直到那个身躯走向死亡。当年轻男女深深注视着对方眼睛,这种渴望便会攫住并占据他们。但是他们并不向彼此靠近,而是游荡着彼此失散,然后孤身一人走进旷野,死于他们的渴望。然而在我看来,他们从此以后便会化作婴孩,诞生在地球上:在地球上,他们长大以后便会寻找对方;若是找到了自然是好事,若是找不到,似乎就是不幸。(pp.113-4)
这个故事总让我想到《会饮篇》,阿里斯托芬的发言提到,人起初原是一个,因为想要造反而被劈成两半,因此他们毕生想要找另外的部分重新组成完整的自己。从这个角度,男主的种种精虫上脑似乎也可以理解了:他无非是被一切的美善吸引,因为他同时具有又缺乏着那样的美善;他所寻找的心灵的震颤就是一切相似又相异的可能性中给予他回馈的那一个,虽然结果是将他引向了桤木女。但第二个镜中女士的故事就是建基于这个概念之上的。单独来看,它所具有的元素和其他的欧洲童话没有差别:被咒诅而生病的公主、让男女主人公相遇的魔法道具镜子、一个满心爱慕的解救公主的男主。但这个故事还是有两层深意:
首先,镜子这个媒介。为了避免说我过度解读,我直接引用小男主科兹莫的话,那时他在镜子中见到了几次公主,但公主看不见他,两者也不能对话,于是他安慰自己说:“有多少爱恋的人们从未像在镜子里看着彼此那样如此靠近;他们看起来懂得却其实从来不懂内在的生命;他们永远不能进入对方的心灵;他们最终分手,只在徘徊多年的意识边缘留下了宇宙间最模糊的意识痕迹”(p.132)。另外作者在故事的开头便提点道:“故事里有两个灵魂,他们爱着彼此并渴望不断靠近对方,但是最终只能犹如隔着一层玻璃,忧伤地注视着彼此”(p.119)。这是什么!!!这是HOLY BIBLE啊!大名鼎鼎哥林多前书13章——保罗关于爱的教训,“最妙的道”——其12节是这样说的:“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们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在这里我想对比一下全书男主的“影子”,这个影子是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打开了妖怪的柜门而放出来的,代表着他的阴暗面和自我;而且他越是去注意这影子,影子的力量就越强。但注视镜子/大理石雕塑/被切开的另一半则会带来另一种效果——人将忘记自己,因着对方独立又与自己关联的佳美而踌躇、狂喜以至于歌唱、侍奉,此时影子消弭无踪,就像被小说中象征正义的太阳照耀到了一样。
其次,镜子女士还提到了爱的自私和舍己。科兹莫在见到镜子里的人之后就开始更改房间的布局以使她停留的时候感觉更舒适,逐渐地兴趣变成爱情,爱情变成激情,以至于他对自己歌唱:“我愿为爱此女子而献身”(p.132)。听起来很深情,但他后面出于嫉妒和猜忌,认为女子不在的时候是和别人鬼混,于是使用巫术,想要强行将她召唤出来并留在自己身边。她确实出来了,但她说:“不要以为是你的咒语把我拉来的,是你渴望见到我的欲望敲打着我的心扉,直到我被迫屈服”,并且她要求科兹莫打破镜子以解救她,虽然此举可能使两人永不再见。科兹莫就挣扎了。“他的爱还不够纯粹,因此他犹豫不决”(p.138)。魔法就让镜子和女士一起消失。男主从此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和爱情的虚伪,就开始打听镜中女士的下落,要救出她。这次他悄悄安排好去把镜子敲碎,却被镜子的主人(侍卫?书里没说)捅了一刀,临死前公主找到他,他说:“死让我勇敢,我是你的仆人;可是,我不能继续向前了。我赎罪了吗?我的爱更真挚一些了吗?”
这个故事怎么没有意义哟!这个故事和全书男主那猥琐(划掉)狂热的行径形成了多么明显的对比哟!精灵宫殿的大厅里,男主又找到了之前他想要使之变成人形的雕塑女,一开始都很好,他还是用秘技·唱歌术,想把她从石头里呼唤出来。唱了一整个十五章之后,男主又双叒叕管不住自己罪恶的双手了(看到什么就是要摸,就是要打开,之前就是因为手欠才有影子跟着他的),一定要冲上去把雕塑抱住——“我无视精灵国度的法则”,“当我追寻白姑娘时,精灵女王对我来说算什么呢?”,啧啧,你们看看这直男。结果就是人小姑娘跑了,一边跑一边喊:“禽兽!”(大雾)
白姑娘消失后,男主又陷入了绝望和自责之中,期间有阴暗面再次搅扰和救赎的内容,和爱的大主题不是特别相关,就不赘述。后面男主在叹息之门看到了白姑娘和她情人的对话,白姑娘坦言自己有一些爱上男主,是因为他用歌将她从死荫里拯救出来;但骑士才是她白天的太阳,也会成为她夜晚的月亮。这两个人真实的爱情使男主感到“当他们二人在生命中走动时,我却只是在幻象中行走”(p.200)。这里要回到起初的设定解释,全书开始,男主的父亲死了,他到了21岁法定成年的岁数,所以拿到了打开精灵匣子的钥匙;这个年龄使他如所有成年人一样追寻爱情,但目前为止他只是幻想,说难听点是意淫。对于白姑娘他确实可能有过真实的感情,因为“有了一种自己整个儿属于她的感觉”,但这也无非是“自我这种小怪物”的自我欺骗和自我感动的“爱”(p.175,对参科兹莫一开始认为自己愿意为镜中之人献身)。所以自踏进精灵国度开始,男主对爱的追寻便是“错误与悲哀”纠缠在一起。
有趣的是作者处理这种情欲(eros)的方式,是将它转换为正义与有尊荣的兄弟之爱(philadelphia),或者说是人向神的爱(agape):男主先陪着两个视死如归的王子斩杀了巨人;然后遇到白姑娘所喜爱的骑士,成为他的仆人,期间“我越来越喜欢这位骑士……我对他产生的爱本身就是对一切的回报。”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我将侍奉他,倾心崇拜他。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无法成为的理想化身”(p.249)。而为了不让骑士被木头偶像欺骗,男主冲上去捣烂神像,被信众和恶魔所杀。男主的灵魂发表了最后的演说,这段话是他在精灵国寻爱之旅的心得和总结:
现在我可以在爱的同时,不再需要被爱了。……如今我知道,只有付出爱,而非被爱,才能和另一个灵魂更深地相交;是的,相爱的两个人,正是彼此之间付出的爱,而非被爱,创造出了他们的幸福,使之趋向完美和稳固。我明白了,爱给了那付出之人以力量,施予任何被爱的灵魂之上,纵使那灵魂还不认识他,也让他在内心上得以接近;爱给人以力量,只能以善的形式存在,因为一旦自私侵入,爱便停滞,从中涌出的力量就会消亡。然而,所有的爱终将在某天收获回报。所有真挚的爱,将会在某一天,从那被爱之人的眼中看见它自己的形象,迸发出恭谦的喜悦。(p.259)
似乎这道理非常浅显又毒鸡汤:去付出,不要问回报,因为真正的爱不问回报。但假如给这解读加上基督教的滤镜,就会更偏向形而上:你的爱,和你所爱的,都源于“爱”这独一源头,即耶和华上帝;所爱之人的回应固然是报偿,但对方不过是一面镜子,爱本身终会使你看到你真正应该是的样子。这样子在永恒的美善之中存留,暂时的自私和嫉妒不过是扭曲了的美善;但看哪,美善本身,不会消弭,永不动摇,且正在来临到死亡遍布的地上。而这才是给爱者真正的奖赏(我知道这话看起来真不make sense)。
作为基督教奇幻的开山鼻祖,这书确实不错;我读纳尼亚已经二十三四岁了,虽然还是能够体会到正直带给人的喜悦,却终究觉得阿斯兰的被杀过于明显。这本书就没有关联圣经太过的缺点,有一些天路历程的感觉,却首先是个故事而非讲道。译者文笔很好,对作者刻意古典的笔法翻得很到位,最好的是注释,将前后文和圣经出处都提点了,这有很多点评都讲过了。
另外我觉得还可以深入挖一下的点,是整个故事发生的状态,男主的意识进入了潜意识层,所以能够经历别人“在睡梦中”不能经历的;而在这潜意识中,男主自己的状态(寻找爱)和遇到的事件(主要指白姑娘雕塑)都以男主阅读书籍中的故事的形式再次出现,是潜意识中的潜意识。我不擅长心理分析,但这个题目应该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