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魔术师的奇遇》幕后花絮

AWastedSoul
AWastedSoul @AWastedSoul
魔术师的奇遇 - 评论

(原载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时间为2009年9月10日,作者不详)

该片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影片,运用当时的新技术表现社会生活,并把立体片的特点与杂技、魔术动作有机结合,增加了真实感和喜剧效果。影片由著名演员陈强主演,以魔术师在解放后回国寻子的巧合为主要线索,反映了新旧两种社会人的不同遭遇,故事妙趣横生又引人深思,一方面批判了旧社会的不合理,更重要的是歌颂了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魔术师的奇遇》是王炼和桑弧两位著名编导联袂合作的首部成功之作,而这又缘自此前他们曾共同参与的一次夭折无果的创作。那是1960年春天,根据上海市委一位领导的指示,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搞一个歌颂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优越性的电影剧本,并专门为之成立了创作小组,主要成员就有刚刚完成取材抢救炼钢工人邱财康事迹的《春满人间》拍摄的桑弧,和因成功创作话剧《枯木逢春》而被认为擅写农村题材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剧王炼。后来为加强创作力量,又增添了茹志鹃和黄宗英两位女作家。

因当时流行领导出题、政治挂帅的创作方式,天马厂一位党委副书记亲自率领一干人马,前往上海郊区松江县新五公社深⼊⽣活。这⾥地势低洼,⾃古就被称作“泖”,是个九年三熟的穷地⽅,“有⼥不嫁泖⽥郎”已成当地的传统歌谣,公社党委书记就是“改天换地”的典型。他们边参观、边劳动、边采访、边构思,在农村待了半年之后,总算搜索枯肠弄出了个名叫《好当家》的剧本提纲交了上去。但是由于内容过于单薄,被否定了。

虽然创作小组就此解散,但王炼和桑弧藉此结识相交,成为以后长达三十年创作合作的开端。经过这段甘苦与共的融治相处,他们感到在创作思想、艺术趣味等方面,都有不少共同语言。特别是在农村深入生活过程中,两人同住一个房间,每天晚上都促膝恳谈,一方面为《好当家》长叹“江郎才尽”,一方面又海阔天空地东拉西扯。王炼偶然讲起他前两年的一个喜剧构思,大意为一个老华侨在海外漂泊多年,回国寻找他失散的儿子,不料帮他寻找的热心民警,恰恰是他所要寻找的儿子。桑弧当时就很为喜欢并欣赏“帮他寻找的人恰恰是他所要寻找的人”这一“戏核”,岂料这竟为稍后而至的《魔术师的奇遇》创作埋下“伏笔”。

1961年初,天马厂准备拍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桑弧立刻想起王向他讲过的那个喜剧的构思,便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随即他又是乘车、又是步行,辗转赶到嘉定县江桥公社,迫不急待地找到正在那里参加农村整社工作的王炼,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料偶然提及,连自己过后都忘了,没有想到桑弧却一直记在心上,这令王炼大为感动,立即应允下来。后来王炼回忆说:“当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我完全不知道我自己是否有一根喜剧神经,具不具备写喜剧的才能。但我相信,和桑弧在一起,我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因为他待人真诚、无私,对艺术一丝不苟。”

就这样,《魔术师的奇遇》应运而生了。在桑弧的建议下,他们一起去采访了张慧冲、朱腾云等魔术家,并专门观摩了魔术家莫非仙的演出。经过讨论,把原来构思中的热心民警改为公共汽车售票员,并丰富了许多人物关系和喜剧情节。然后王炼以十余天的时间写出第一稿,桑弧又以一个月的时间听取意见并写成第二稿,不久剧本就在天马厂获得通过。厂里的人说:“四个人辛苦了半年,没有搞出《好当家》;两个人却以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魔术师的奇遇》,这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总理讲话定了心

虽然剧本创作等前期准备还算顺利,但桑弧总有忐忑不安之感,这固然与担纲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重任有关。立体电影尚属新生事物,仅试验性拍过几部风光短片,但在上影乃至全国的电影编导中,桑弧堪称善于填补空白、涉猎⽚种最多者,已有执导新中国第⼀部彩⾊戏曲⽚《梁⼭伯与祝英台》、第⼀部彩⾊故事⽚《祝福》的成功经历,凭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精湛的导演技艺,完成将故事⽚引⼊⽴体⽚种的任务,还是颇有信⼼与把握的,只是这⼀实践过程中离不开必要的探索与创新,能否为当时的创作环境所容?毕竟“反右倾”运动刚刚过去不久;加上当时国家⾯临三年⾃然灾害经济严重困难,上海的电影创作⽣产也受到很⼤限制,这些对于《魔术师的奇遇》的筹拍都不⽆影响。

就在此时,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始全面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在这种大气候下电影界也开始了调整。这一变化最为明显地表现在1961年中宣部、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会议全面总结了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经验教训,讨论了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创作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亲临会场,就当时的文艺现状和存在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对电影创作中无视艺⽊民主、违背艺术规律、动辄粗暴批判等不良倾向给予了严肃批评,⿎励电影艺术家积极探索、努力创造。

桑弧有幸作为上影的代表参加了这次著名的会议,亲耳聆听了周恩来总理所作的旗帜鲜明、语重心长的讲话。令他备感意外与亲切的是,总理特别提道:“听上海的同志讲,有⼏个作者对党委领导根本不熟悉,硬要他去写党委领导,结果天天对他讲党委挂帅如何重要,还是写不出来,不如让他写写别的,发挥自己所长。本来是各显所长,百花齐放,结果成了⼀花独放,拿⼀个政治框⼦,把⼤家束缚住了。”这正是他们在松江农村搞《好当家》所⾛过的弯路,桑弧深感总理的话讲到自己的心坎里去了,当初《好当家》提细未获通过,他与王炼等在泪丧之际还颇为自责:那样优越的条件、那样充实的队伍,又花了那样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写不出个好的剧本来,怎么对得起领导、对得起观众?听了总理从遵循创作规律高度所作的这精辟入里的剖析,他顿觉點然开朗、眼明心亮。

更令桑弧为之振奋与鼓舞的是,总理在讲话中还提出了一个鲜明的“寓教于乐”的主张:“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统一的?是辩证的统一。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表演形象,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他不禁从⼼底发出由衷慨叹:总理这话讲得实在太好了,就像是对⾃⼰正在着⼿筹拍的新⽚所作指示与鼓励,《魔术师的奇遇》不就是这样一部“寓教于乐”的影片吗?他的决心和信心大为增强,利用会议间隙充分听取同行对拍摄该片的意见,还“趁热打铁”同与会的北影陈强敲定了饰演魔术师的相关事宜。

摆脱了“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心态禁锢,桑弧全力投入立体喜剧片这一崭新样式的探索与创新。他在自上世纪40年代起逐渐稔熟并擅长表现的市井喜剧的基础上,结合立体电影的表现特点,大胆尝试风俗喜剧的运用,除在影片开始以⼀组主⼈公魔术师陆幻奇从海外回来的镜头,通过景别⻆度的灵活多变与⾳响效果的强化渲染,营造⽕⻋似乎真的从远而近朝着头顶轰隆疾驰而至的逼真感觉,继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将焕然一新、蔚为壮观的上海闵行、人民大道、外滩以及杂技团、动物园等繁荣景象,渐次引入观众眼帘,犹如来到上海进行一次愉快而有趣的游览。尤其是在着力表现的陆幻奇找寻儿子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人物对新社会的优越性不甚了解、总是对旧社会的遭遇心怀忌惮的特点,精心自然地制造出⼀连串的误会、巧合,形成⽗⼦遇⻅却互不相认、要找的⼉⼦⼀直陪着寻找⼉⼦的⽗亲的最⼤悬念,⼏经周折才让⽗子、祖孙以及老友终获团圆,因之折射新世相、新风尚、新气象。精湛出色的杂技和魔术表演,又巧妙而恰当地穿插其间,经过立体电影技巧的特殊处理,达到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的喜剧效果。

“这也是'魔术师的奇遇'!”

因⽂艺政策调整精神影响所及,加之⼜是第⼀部⽴体故事⽚,《魔术师的奇遇》摄制组配备的阵容颇为强⼤,演员均为⼀时上选。主⼈公魔术师陆幻奇特意外请北影陈强出演,这是他继《红⾊娘⼦军》中成功饰演南霸天后,再度与天⻢⼚合作。他⼀改擅饰的反派⼈物戏路,尝试偏重夸张幽默⽽⼜⼒求真实可信的⽴体⽚喜剧表演新径。其妻⽅美娟则由活跃于舞台与银幕的两栖明星孙景璐扮演,虽然戏份不多,却尽显雍容端庄风采。在上影以庄谐皆宜、行当俱通著称的韩非、程之,分饰陆幻奇之⼦阿⽑、师兄王⼩六⼦。就连近乎“⻰套”的伪警察局⻓,也由曾在《乌鸦与麻雀》中饰演过国⺠党军官侯义伯、早已阔别表演潜⼼编剧的李天济友情客串,其固有的极富特征的矮个、凹脸、凸下颏“丑相”,把⻆⾊⾯⽬托衬得分外邪恶可憎。

这些堪称资深的演员虽都具有丰富表演经验,但对待角色创造相当严肃认真。为了熟悉魔术师这样的人物,陈强进入摄制组后,特意结交了不少魔术师朋友,不仅把设有魔术表演项目的上海杂技团作为生活基地,还经常悄悄买票到“大世界”去观看魔术演出。韩非饰演的成年阿毛身份是公共汽车售票员,为熟悉相关生活,就经常乘坐公共汽车,而且是从起点站乘到末站,又从末站乘回起点站,仔细揣摩售票员的外形和内心活动。

由于影片的主人公是魔术师,主要情节都与魔术、杂技有关,而这个职业因其特殊性,不但以往银幕上鲜有涉及,就连现实生活中也难以深入接触,为此摄制组特地安排访问了魔术大师张慧冲。而当得知以表演大型魔术出名的张慧冲,曾是我国第一代武侠演员,三四十年代在上海滩红极一时,演职员们都对这次登门拜访充满敬慕与期待。当年协助桑弧拍摄该片的梁廷锋,事多年以后还津津有味地回忆:一进入张慧冲的家,就像进入了一个魔术世界。当主人打开香烟罐时,一支香烟会自动跳出来,而大家好奇地再把他的香烟罐打开时,跳出来的居然是一束微型纸花。张慧冲笑着说:“由于职业关系,我这里的生活用具都带一点魔术色彩。”

在随后的交谈中,张慧冲讲起他的同行中就有和影片中主人公相类似的经历,并作了具体的介绍,大大深化了摄制组成员对魔术师这个角色的理解。就在这时,一位步态轻盈、举止优雅的中年妇人为大家端来了茶水。张慧冲介绍说,这是他的妻子,年轻的时候也是他的助手,还笑着说:“你们戏中的人物不也是夫妻搭档吗?”后来剧中出演魔术师妻子的孙景璐,还特地去找张慧冲的妻子取过经。

这次探访时,张慧冲已年过六旬,但仍思路清晰、动作敏捷。最后告辞时,他非常潇洒地把手一挥,掌中居然冒出了一张折叠好的纸条,他请桑弧当场把纸条展开,上面写着:“祝你们成功!”

饶有趣味的是,影片正式开拍后,张慧冲等魔术界人士曾应邀来到摄制组参观。当天正值在摄影棚拍摄伪警察局长重涎魔术师的妻子,派了一个警长到后台寻衅一场戏。戏中那个警长抓起一把魔术手枪正想发难,突然有股水柱射向观众。警长觉得奇怪,把枪头转向自己想一探究竟,不料一股水柱喷得他劈头盖脸,样子非常狼狈。饰演警长的是喜剧演员关宏达,⼈⻓得极胖,加上夸张的表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连在⼀旁观看的张慧冲等⼏位魔术师都被逗得直乐。因为该剧是同期录音,现场不能有声音,魔术师们只能一个个捂着嘴笑。拍摄完毕后,他们一致称好,认为这组镜头内容与立体视觉结合得非常巧妙。张慧冲还特地走上前去拿起那把道具枪看看,谁知枪里的水没有用完,一扣板机全射在了他的脸上。桑弧笑着打趣说:“这也是魔术师的奇遇!”

立体故事片的拍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工艺技术和摄制水平,因具需要专用的提影、放映机器以及银幕、观看眼镜等设备,技术难度、精密程度等都要求很高,这也是《魔术师的奇遇》很长时期一直是我国惟一的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的原因。虽然当时双机偏光拍摄彩色立体电影技术及设施试验已取得成功,但如何运用于故事片摄制,具体到《魔术师的奇遇》中,既充分发挥立体电影特点,又与影片的喜剧风格相得益彰,还是一个有待实践探索的崭新课题。摄影师查祥康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在其他部门协助下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例如⽴体电影的成象在视觉上对纵深透视有特别夸张的性能,他提出在搭置布景、设计道具时就应考虑缩短纵深的透视;又如当时的立体摄影机还无法拍摄近景和特写镜头,他试验运用摄影接点移位方法顺利予以解决。

因立体电影放映与观看有特殊要求,片长限定不能超过一小时,以免视觉疲劳,但当时还没有能一次装下全部片子的大片盘,只能分装在两个片盘上轮流放映,而固定放映的上海东湖立体电影院机房又容纳不下两套立体电影放映机,无法做到一次放完,中间必须暂停换片。导演桑弧为此煞费苦心,最后想出“绝招”:将“现在休息”作为台词,安排在影片中由角色之口说出,以便利放映机房到时拆、装片子。由于处理巧妙,观众没有因中途停机换片而感到扫兴,还以为是剧情正常进展所需。

经过各方努力摄制工作圆满完成,1962年7月1日《魔术师的奇遇》在上海东湖立体电影院首映,立即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各地纷纷改建专门的宽银幕立体电影院,刮起争相放映该片旋风。其中上海东湖、北京大观楼两家影院定点连续放映四年不衰,直到“文革”开始才被迫停止,同时创造了一部影片在一家影院放映时间最长、场次和接待观众人数最多的可观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