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教育革新

muzer
muzer @muzer
最有可能成功 - 评论

所谓教育,最早就是一个聪明人,对一小群聪明人的小众活动,比如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孔子和他的门徒们。到工业革命时期,参差不齐的劳动力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工业需求,普鲁士人在124年前提出了的对当时人而言爆炸性的现代教育的创新理念:根据基于年龄、学科要求设立的教学大纲,适龄儿童坐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分科目在教室教学,通过考试测试学生的知识水平,合格学生准许毕业并投入到劳动力市场。后来这套教育系统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逐步传遍了全世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这个系统的产物。当年的创新成为了我们沿用一个多世纪的常态和惯例。

124年之后,我们站到了信息革命的前沿,互联网、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很多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作看上去岌岌可危。机器正在向那些传统意义上只能由人完成的领域进军。它们速度更快,出错率更低,逼迫人类摒弃那些低智慧含量、高重复性的工作,重新思考在信息革命时代人类的价值,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中国、美国大学毕业生都面临毕业失业,找不到工作的状况,学校培养的人和社会需求脱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无疑需要革新。

从宏观角度看,在人口稠密、竞争压力大、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国,除了学习知识,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更加凸显。上学时大多数人并不明白学那么多知识要干什么,学习的意义不在于掌握知识本身,而是——学的比其他人好。只要未来社会、企业还是三六九等,好成绩去名校得到好工作的逻辑就依然成立。上学就是为了不断击败其他人,慢慢完成社会分层的过程,十几年的学习在名校毕业的瞬间完成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学校实际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证明自己有能力击败其他人。学习的目的指向明确而又纯粹。但几乎所有接受过中式学校折磨的成人,都怀有复杂的情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当年一样走一次。为了最后的目的,学习过程的牺牲是否太大?

对企业来说,名校、考试成绩是最方便直观进行人力筛选的工具。对大多数人而言,参加这个漫长而艰辛的游戏,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虽然十几年学校生涯学到的东西在考试完之后基本上就忘的差不多。有实验测试在考试中平均分为B+的学生,仅仅3周之后再参加同样的测试平均分就降到了F,半年之后再考几乎全部忘记。这种情况如此普遍以至于让人习以为常,这是学生时间精力、学校资源的极大浪费,说严重点,人类价值的浪费。因为标准化考试内容和真实生活是脱节的。学生永远都不会遇到考卷上提出的问题。这是标准化考试与复杂生活的矛盾,也是相对静止封闭的教育系统和不断发展变化现实社会的矛盾。

从微观层面,对那些有意义和价值追求的人,标准化考试只能抹杀他们的特质和热情,学习的意义如果大部分存在于最后的名校毕业证,而与学习本身割裂,十几年看不到意义的学习过于漫长而痛苦。学习需要和现实世界联系,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需要能体现在学习本身上。

美国High Tech High的革新之处在于:给老师充分的教学自由,打破学科界限,以项目制为基础,在老师引导下,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创造,通过向社区展示的方式,与现实世界接轨。因为真实世界的工作,不论是发明创造、写书、作曲、创业都可以看做一个个项目。事实证明,项目创造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在真实环境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像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坚韧不拔的精神等传统课堂无法覆盖,但对个人发展极其重要的软技能也得到了锻炼。

片子的女主角Samantha本来是个腼腆内向不善言辞的女孩,通过带领团队改编排练戏剧,自信心和领导力都有显著变化;在历史课上,小伙子夜以继日,通过木质活动图板来表现文明兴衰,经过很多挫折挫败,没能按时完工,最后完成的时刻让人动容。学校点燃了他内心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与渴求,这种积极主动的热情、废寝忘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人精神面貌的转变,让人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巨大力量。

HTH的模式实际上对老师和学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对老师来说,需要明确学生在学校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是什么,老师将项目完成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拆分到各个学科中,并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帮助。除了具体的学科知识外,学校要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允许失败,有宽松自由的氛围,同时帮助学生发展诸如创新精神、领导力、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等精神特质。对学生来说,有主动性、乐于尝试,不是等待知识被动灌输的学生更适合这种学校,也能收获更多。片子里的小女导演和小历史工程学者都是很有主见,对自己的项目投入热情和精力,在学校系统的支持下,最后也收获最多。

因为项目制教学需要老师学生花很多时间处理各类实际问题,比如手工作业等等,和只要动动纸笔的传统学校比,他们学习内容的广度只有一般学校的一半左右,但学习深度无疑是传统学校比不上的。在未来浅层知识触手可及,学习广度就像这个世界一样辽阔无边,深度学习更有利于理解知识和应用,也是更稀缺更值得追求的。

HTH的sat成绩比洲平均分高出10%左右,大学录取率高达98%,实验时间太短、现在来评价还为时过早,再等10-15年,也许能看出在标准化测试中并不占优的学生在未来会取得什么成就。就像片名暗示的,他们也许是在未来最可能成功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