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列王纪》故事改编成动画电影
英文译名来自亚马逊版英配动画,中文译名来自《列王纪》张鸿年译本
The Last Fiction据称是第一部完全在伊朗独立制作完成的动画电影,取材自中古史诗《列王纪》开端铁匠卡维和英雄法里东推翻暴君佐哈克的故事,《列王纪》前1/3的神话部分内容又大多源于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典籍辅以部分民间传说。导演在一次采访中说标题的灵感来自《一千零一夜》中永不完结的最后一个故事。以下试图以主要人物为焦点整理史诗的改编。
法里东Fereydun。他是史诗中著名的英雄与贤王之一,其父阿贝廷Abtin本为皇室后裔,为佐哈克势力所害;佐哈克梦到自己被法里东打败,对还在襁褓中的他穷追不舍。法里东之母法兰纳克Faranak把儿子托付给神牛哺育,等到长大后母子团聚,知悉身世的法里东随即召集人马征讨佐哈克。The Last Fiction对法里东的故事线做了较大改编与扩充,比起出场即满级的史诗英雄,动画进度40%、片中时间跳跃20年后才以成年形态登场的法里东更像一个带有性格缺陷、在挫折中被迫成长的美式大片主角。动画试图使法里东更接地气,未提皇室血脉和神牛哺乳,只让父母双双因反抗佐哈克早亡,他在铁匠卡维的起义军中长大。但是动画保留了他作为预言中人的设定,即使早期的法里东孤僻莽撞、被仇恨冲昏头脑,仍是大祭司钦定的救世主,必须待他成熟才能发起决战;法里东因冲动连累队友后出走——>遇险——>脱险立功一段,原意大概想体现他的成长与克服心魔,但表现效果主要靠高人(宰相)指点、贵人(公主)相助,说服力不够,编剧未妥善解决“天选之子”与“平民英雄”两套叙事的矛盾。
卡维Kave/Kaveh,铁匠。史诗中他的几乎所有儿子都被征发,来到佐哈克面前据理力争才得以留下幼子;佐哈克要求他歌功颂德却被卡维断然拒绝、当众怒斥其暴行,随后卡维在众人欢呼中逃脱并揭竿而起。虽然《列王纪》对他的记载到此为止,铁匠卡维的形象在民间传奇中生命力丰富得多,作为平民反抗外国暴君的代表,在近代伊朗人及库尔德人国族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动画片前40%里卡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正派角色。如果我没有认错,开头在先王贾姆希德麾下与恶魔阿里曼的怪物作战的军人就是年轻的卡维。卡维没有去殿前质问佐哈克,而是被法里东之父阿贝廷以及其他受压迫的同胞触动,决定举起反旗,顺带发现了佐哈克地穴里无脑尸骨的存在(伏笔)。但自从20年时间跳跃、成年法里东出场后,卡维便退居二线,只是面目模糊的起义军领袖,直到最后一战中丧失幼子Rouzbeh的哀恸表现才短暂回到高光下。
沙赫尔纳兹Shahrzad/Shahrnaz,公主,先王贾姆希德之女或之妹。她在史诗里仅是传统的花瓶及奖赏,在先王败亡后随波逐流委身佐哈克,遇到法里东后决定帮助他,最终成为法里东的王后。预告片里她占了最多的镜头,排在番位表首位,她在正片大多阶段确实承担了重要文戏,是一个忧郁、理智、试图劝谏的角色,以她弹奏的都塔尔琴为线索,和佐哈克之间似乎有一条单向的止乎礼节的感情线。但与法里东相遇后严重工具化,乃至出现在最终混战现场成为需要人腾手保护的累赘,比较尴尬。结尾她站在雪山草甸上翻阅书页,暗示她走出宫殿成为故事的叙述者。
佐哈克Zahhak。又译查哈克,古伊朗神话里著名的反派暴君形象,《列王纪》中他是个受到恶魔阿里曼诱惑弑父篡位的阿拉伯人,在恶魔帮助下打败因骄傲而失去神眷的先王贾姆希德当上伊朗国王。恶魔为了更严密地控制他,又使诈令他双肩长出两个砍不掉的蛇头,所以佐哈克又有蛇王之称。动画设定他为先王任命的摄政之子,父亲暴毙后继承摄政之位,先王则是为了满足对领土的贪婪出征后失踪,如此一来淡化了他的“阿拉伯侵略者”身份,集中描写他在恶魔的淫威和自我的欲望间挣扎的过程。总体看来,佐哈克算是全篇塑造最连贯最深入的角色,与法里东一反一正呼应了预告片中的台词:想要杀退敌人,必须先战胜内心的恶魔;佐哈克和贾姆希德都输给了心魔。多次血腥恐怖的噩梦暗示了他的弑父之罪和与恶魔之约,阿里曼的恶灵飘荡在身边对他威逼利诱、互相拉锯争执的场景也诡异骇人。本片除了开头和结局以外都比较低魔,大部分时间佐哈克只是经常痛苦地捂着双肩上的红疹,直到最后决战前夕才正式长出蛇头。
Arshia,原创人物,先王贾姆希德的宰相,先王失踪后继续为佐哈克父子服务,多次进谏愈发暴虐的佐哈克未果后决裂。这个完全没有神话原型的角色对剧情推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从宫廷视角负责介绍故事背景,中期作为世外高人指点过陷入绝境的法里东,最后却似乎受到早年与恶魔阿里曼定下的条约束缚,献祭自己造就无数怪物,一度使主角团命悬一线。光看动画很难理解宰相这个角色的动机和意义,制作组出版了专门讲述他早年经历的漫画作为补充。
Mandana,原创人物,这个名字与居鲁士大帝之母重合,她是法里东在起义军的青梅竹马,强大泼辣的女战士,对法里东始终信任,可能设定为法里东的love interest,但片中没有明确的感情戏。决战里连铁匠卡维之子都战死时我预感她也会牺牲,为原典里法里东娶公主铺平道路,所幸编剧选择了已有铺垫下更合理的发展,故事停留在打败佐哈克,没有写法里东成王,如上所述公主走出宫殿著史,也许可以猜测法里东和Mandana一起留在了民间,与动画整体的平民化改编精神相符。
阿里曼Ahriman,恶魔,又译阿赫里曼,通称安哥拉·曼纽,琐罗亚斯德教中的恶神。据Arshia形容,祂与善神马兹达作对,散播怀疑、贪欲和歪理邪说的种子,被诱惑者将日夜沉迷于祂的幻影逐渐走向疯狂。祂的漩涡状符号隐藏在各处,祂有时是凭空出现的声音,有时是一团有形的深紫色烟雾,主要互动/迫害对象是佐哈克和宰相Arshia。
施达斯帕Shahrasb,年迈的大祭司,《列王纪》里是贾姆希德之父的顾问和导师,在其他版本的传说里也指点过贾姆希德和法里东。动画中这个角色是琐罗亚斯德教善神阿胡拉·马兹达的代理人,居住于荒山神庙,支持铁匠卡维,大部分时间担当解说,最终决战里却突然神勇无比地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消灭了Arshia自我献祭造出的怪物,一己之力扭转局面,让法里东可以单独击败佐哈克,在法里东要杀死佐哈克时又以灵魂形态阻止他,改为永世囚禁,机械降神感很强。
阿尔马耶尔和克尔马耶尔Ermile/Armayel and Garmail/Garmayel,佐哈克的厨师。史诗里,佐哈克肩膀上长出的两个蛇头必须每天吃两个人脑,否则会吞噬主人;两个厨师私下用羊脑冒充,放走了一半人,成为库尔德人的祖先。动画里这两兄弟由隐姓埋名的宰相Arshia教导,和起义军暗中串联。因为蛇头最终战才长出来,动画里似乎是由佐哈克直接喝下脑子做的汤(很早就出现的装在金杯里棕白相间的饮料)以缓解肩膀疼痛,即后期他与恶魔谈到的“疗法”。所以地穴里的尸体头颅是空的。
简单谈谈整体制作,先说缺点。英文配音水平一般,一些次要人物如法里东之父的配音堪称灾难;台词和字幕严重不符,并非音画不同步,而是呈现互相补充的近义句形式,令人迷惑。相比之下,原作波斯语配音阵容多为著名演员,虽然著名演员不一定等于高质量配音。见到多位懂波斯语的网友评论反映有些原声台词写得过于古式以至于不伦不类,就不知道相当于中古英语还是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了。
本片绝大多数场景是2D动画,开头和结尾的高魔打斗部分用3D技术打造了怪物,几段背景介绍和回忆部分使用了更有艺术感的动态漫画技术。叙事技巧上有第一人称视角表现战斗、意识流的梦境和幻象、静态和动态的象征符号等等,层次足够丰富。英文版评级为R,血腥战斗场面不少。动画人物采用类似美漫/欧漫的成熟画风,一些起义军角色脸型重复度高,只能靠发型勉强甄别;佐哈克的手下则非常符合反派刻板印象地要么戴着面具、要么面目狰狞。全片没有同框出现太多人的镜头,可能受技术力限制,造成大战氛围略微不足。片中普通镇民的衣着就像当代伊朗城郊,而国王、宰相、公主的衣冠接近阿契美尼德/萨珊时期文物中的人像。片中室内布景采用细密画、彩绘玻璃、马赛克镶嵌画、抽象图案等多元风格,作为伊朗象征的狮子符号随处可见,还有模仿古代近东的巨兽雕像。佐哈克的宫殿建在冷峻黑暗的雪山群内,起义军驻扎地以及落幕时公主站立处则以如诗如画的优美雪山草甸为背景。
主要由伊朗传统音乐组成的BGM非常有特色,从片尾字幕来看曲库包涵俾路支、努里斯坦、库尔德斯坦、呼罗珊、霍尔木兹等全国各地,涉及传统乐器有都塔尔Dotar、弹拨尔Tanbur、Qanun/Ghanoun筝、Ghaychak/Gheichak琴、Ney笛、达甫Daf、Dohol鼓、Damameh鼓、Sorna管、Donali管等。音乐制作团队同时包括民乐团和西洋乐团,唱词来源包括史诗原文、中古和近代诗歌,据说还有《马太福音》和《诗篇》中的选段,个人不懂任何相关语言所以无从分辨。
总体而言,The Last Fiction选择改编的这段故事出现在史诗开头,篇幅较短,情节相对简略,不像后期鲁斯塔姆和埃斯凡迪亚尔等英雄传奇细节丰富,所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编剧尽力以西方史诗大片为范本在100分钟内讲了一个称得上新人友好的故事,部分模棱两可的叙事问题在结尾爆发,黑巫师催眠士兵的去向、怪物的来源等谜团并未解释清楚,一些台词和人物塑造还有待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