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骏和他的音乐散文诗

我在这个阴天的下午,从陈奕迅的《粤语残片》听到Lene Marline的The Way I See,到黄舒骏的《马不停蹄的忧伤》,不知道是因为心情的原因,心情越听越起伏。本来是为了可以找一支歌安心看书的。
其实这张专辑只听了三首:《马不停蹄的忧伤》,《恋爱症候群》和《改变1995》。
《马》大概是早期创作,校园童谣式的诉说一个平常的爱情故事。但就有那么一种歌,以特定的模式敲开特定的心门。即使有那么一点老套,还是买账的。那个年代的歌曲,大概都会带一些哭腔,像是姜育恒的《再回首》,高潮处脸不自觉呈忧伤状,并不是装出来的。“喔,我马不停蹄的忧伤,马不停蹄地,奔向远方”。自有着那时候的忧伤,为赋新词强说愁。到了四十岁时候来听,来唱,就变成卡在相簿中苍白的相片。
《改变1995》据说是写给台湾音乐人杨明煌的,大概是想要作为化石放在博物馆里展览吧,把娱乐圈里那些年的大事原原本本写了出来。这时候他开始写一种像是音乐散文的诗歌,用旋律随着歌词一起倾泻进耳朵里。就连间奏都带着淡淡的沧桑,音起音落,起承转合,每一字都是带着叹息和沉思的倾诉。是他拿着一把吉他在讲故事,安安心心,心平气和对着逝者,和活在这个纷乱世界上的人诉说着。这大舞台上的人来了又走,悲悲喜喜,在这首平静的歌中变成了过眼云烟。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在讲故事,时间应该是这样一个没有阳光的下午吧。5,6点的时间,看不见歌者的脸。
我想他是个聪明的人,知道在这样一个速食的时代,拼rap他比不过欧阳靖,RMB比不过王力宏,抒情比不过陶喆,校园民歌又不再走红。于是他用心写歌,走别人不走的路。细水长流,终于等着人们在某一天,到了某一个年龄,让它流进心理,卷走一些尘埃。
想起《恋爱症候群》里的掌声。从一开始对于“爱你爱你爱你,就算家里米缸没米”时候的带着吹捧,打趣,起哄式的掌声,到最后。曲终人散,歌者以一种迥异于开头风格的认真和声嘶力竭吼完最后一串“爱你爱你爱你爱你”时,那一声掌声,突然听起来觉得很动人。是一直坚持到最后的执着。
“我没成为你以为的那个人真的很抱歉
我想我上辈子是国父下辈子是王储
这辈子最好安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