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学习临终课
五个阶段早就是烂熟于大家心中的概念了,但在60年前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显然是伟大的。
人人都要学习面对临终和死亡,医护人员和病患家属更甚。
今早刚帮忙看了一个病人,和书中描述几乎一模一样:因为淋巴瘤这已经是半年来第二次入院了,他反复和医护人员强调自己感觉非常健康,最近感觉比之前好多了,自己一定没有问题。然而检查显然告诉我们不是这样,他的颈部有若干直径2cm的没有淋巴结门的淋巴结,位置就在椎动脉旁边。淋巴肿大多少会引起不适,而且他的已经是球体了,大概率是有感觉的。两个小时候后他的妻子拿到了来自医生的诊断,前来要求再仔细看一眼,紧接着要求现场做穿刺,紧接着因告知她手术需要预约,没法现在这一秒就给穿而生气,先是质问医生,其次又埋怨患者。无论是检查科室还是住院医生在这种情况下都已经没精力再仔细解释现状了:检查医生已经忙了一早上看了四十多个病人了,在这之后还有两个穿刺要做没法加塞;住院医生连更严重的病人都快顾不过来了,这种自己都没考虑好要不要治疗,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有病的病人,更是分身乏术。患者反复质问医护人员就是想听到不一样的结论,然而不可能;患者家属反复诘问检查医生,不想等4个小时而是现场插队做手术,即便无论是早这四个小时还是晚四个小时,拿到病理结果的时间和结论都不会改变……我不知道之后怎样了,只知道所幸他的腹膜后和腋下、腹股沟淋巴都是正常的。
这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然而类似的事我每天都能碰到三五起,别提其他诊室,整个医院,整个地区,整个国家了。
当然偶尔也是能碰到进入平静接受阶段的患者,有来定期复查的时候一边检查一边继续在手机上的打麻将的晚期转移的癌症患者;也有和我们详细说自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所有天灾人祸和疾病,但依然觉得每天自己都很幸运,因为当别人都认为她如此多灾多难的应该早死了十几回的情况下活到了现在的,第四次癌症转移的患者;还有在诊室前开心互夸对方假发好看,交流在哪儿买的化疗患者……
在这儿能近距离观察到书中描写的每个阶段的病人,也许治疗手段有所变化但人们的心智还是一样的,无神论者和多元神论的人们在面对痛苦和临终是一样的。然而又令人苦恼,因为此地的医患人数比例悬殊,停下来关照其他人的情绪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多出来这几十秒你得用来看下一个病人,否则他可能要到明天甚至下周才能排上队,而没人敢保证这期间不会发生什么。也许只有财力精力更多的地方才有可能实现这种人文关怀吧。我能做到的只是自洽罢了。
说到头这本书其实在ipad里存了得有3年了,一直被我用各种延后阅读,直到上周末得知“学姐”——我的大学同学,一位在校期间一直和我们联机太鼓达人、宝可梦,教我猫咪大作战队形,每年回国我还会找他吃饭的交情——在半年内确诊了鼻咽癌并迅速恶化去世了,并且只告诉了另两位一起玩宝可梦的同学,我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听说的。可以说我是短时间里内心冒出了很多很多想法,可以说是用很短的时间经历了五个阶段。我的生命中并不是没有亲朋离世,同龄人中他也并不是第一个,但是我确实本能开始想“可是明明几个人里只有我抽烟最多,为什么得鼻咽癌的不是我”“可是他才31啊,他是我们中唯一有对象且渴望结婚的人为什么是他”“明明他平时比我们都健康为什么是他”,然而很简单答案是“为什么不是他”。想要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触,为什么会有很多想法,我又重新开始了“临终”命题的阅读马拉松,这本恰好是第二本。
我可能需要读一遍原著,另外本书这个标题有点太刻意了,太像买文具为主的书店里畅销柜台里会出现的名字了,我还是喜欢字面意义”死亡和临终“的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