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
C1 ①感受现实:coherent world,intersubjectivity,paramount reality distorts and translates finite provinces of meaning,enclaves(commutation),常规和存疑,temporality,enveloped,man of my time(disoriented&reorient) ②与他人的互动:expressivity extrangement(catch symptoms), typificatory schemes,incipient anonymity&inner circle&emty projections,directness&indirectness ③语言和知识:expand subjective processes&detachability,signification&fluidity&symbolic language and system,span&traspose,recipe knowledge,revelance structure
C2 第一节:制度化 Ⅰ有机体与活动 人类的自我=有机体的发展+外在社会影响 人类活动/行为=物理环境中的行为+主观意识外化 人的有机体与动物不同没有环境特异性,这种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秩序封闭,那么 Q1:社会秩序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提到:人类的生物性是社会秩序产生的必要条件+社会秩序不是生物性给定的+↓
Ⅱ制度化的起源 ②活动的habitualization和pattern(导向化和专门化),将活动/情境等分类。 Q2: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惯例活动交互类型化(reciprocal typification)产生了制度(即制度中的行动和行动者都类型化+制度之间是交互的) →发生在共同的社会情境并与两方都有关的行动会被交互类型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改变会产生一种客观性(从“我们是这样做的”到“世界是这样做的”,自然现象与社会构造的客观性就很难区分了),客体化是指人类活动外化的产物获得客观化的过程(被创造之物反作用于创造者),紧接着社会又被内化。 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的产物 制度化意味着处于社会控制中,当制度实现legitimation后,必然会出现deviance,人们更容易违背他人制定的规则,那么就需要compliance 。不过控制力是次生和补充性的,后于制度出现。 不同的、离散化的制度也倾向于结合为一体。知识将世界客观化,知识又被应用于外界,并被传承。知识的实现是指:①客体化的社会现实被理解;②现实不断被产生。
Ⅳ角色 行为可以与行动者的表现及主观过程分离,从而出现客观化的“社会我”,让自我的不同部分得以交流 制度有很多表征,比如语言,但以角色表征(表征角色自己+表征整个行为的制度网络)为优,毕竟要通过人的行为获得意义 Q3:如何将制度表征联结成一个可理解的有机整体? 专属知识和普遍知识联结 只有社会能让人专注自己的专业知识时,才会有专属知识的出现
Ⅴ制度化的范围和模式 Q4:制度化的行动占多大比例?与较小范围制度相比,较大范围的制度是由什么因素促成的? 制度化的范围取决于关联结构的普遍性,最常见的两个条件:①劳动分工;②经济剩余。 古代文明的发展史是逐渐远离完全制度化的过程
Q7:制度和它的某个部分会在何种程度上被理解为非人(non-human)的实在事物? 通过物化,制度世界与自然世界融合了,角色的物化也是一种表现形式(他是社会分配和他的类型,“我所处的位置让我必须这样做”,缩小了这个人自己同他扮演角色的主观距离)。 去物化是较晚才出现的意识。 “尽管社会世界已经被客体化了,但它仍是由人所创造的,因而也能被人重新创造。”
●Q6:如何全面整合整个社会的意义?某种行为如何(在其他行动者哪儿)得到正当化? 首先,制度的分割化会形成子世界,子世界的意义会由某个特定的集体来承载,而子世界又反作用于这个群体,知识很可能超越拥有者的剩余和社会利益。其次,子世界如果需要外部大社会给予的特权(认可),就要运用迎合外界人感情和利益的宣传(让他们相信这个子世界是正确和有益的),威慑技术,神秘化,对象征性威望符号的运用。
第二节:正当化 正当化算是制度客观化第二阶,功能是让制度更具有客观有效和主观合理性,让它在世代更迭后拥有自明性。 主观合理包括:制度的总体性对不同制度的参与者要有意义(将总体与个体联系起来)+个人生活要在制度秩序中获得意义。 正当化包含认知和规范,认知(比如理解定义)是先于价值(比如伦理)的。 正当化的层次:前理论层次的语言传递(“事情就该这样做)→初具雏形的理论假设(与实际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图式,比如谚语)→明晰的理论(一般由全职司正者传授,正当化领域超越了制度开启了自身的制度化,比如成为一种理论)→象征世界(symbolic universe)
Ⅰ象征世界的起源 象征世界的部分速读第一遍时有些没能很好理解
定义:由已经被社会客体化且具有主观真实性的所有“意义”构成的矩阵。它是以客体化方式建立起来的,但它的意义给予能力(meaning-bestowing capacity)远超社会生活的范围。离散制度化的reflective integration
●Q8:象征世界是如何作用于个人生命和制度秩序并将它们正当化的? ①个人意义:整合边缘情境现实(让一切各安其位)+为矛盾提供最高层级(重音)的整合+为生命不同过程赋予秩序(“正确地”生活)+赋予“正确的”个人主观认同+安置死亡(战略性,只有平复孔距才能让人信服日常生活社会客体化的的优先地位) ②社会意义:为不同事物排定了次序位置(而在原始世界包括无机物都是社会事物)+为历史安排了次序,将所有一切安排在过去(共同记忆)现在未来(参照对象)的统一体中(从而让社会成员认为自己属于有意义的世界,超越了个人的限制)
Ⅱ Machineries of universe-maintenance Q9象征世界在多大程度上被人认为理所当然?在多大程度上是“有问题”的?
象征世界客观化的必然后果就是出现变异,异端对象征世界的理论和实践发起挑战(被认为把理所当然问题化了),为此需要维系“官方”的概念装置(并且是要正当化的)。 象征世界被概念装置正当化,也被其修正。 两个拥有截然不同历史的社会相遇是世界维护概念化的重要发展契机,一方的象征世界成为非必然、被动摇,这会导致emigration或者是旧秩序的改变。 而概念装置能否成功运作主要与于运行者的权力有关 概念装置结合了认知(explanatory)和规范。(exhortatory)图式,但二者区分不确定(大部分时候是按最低朴素和最高理论层次排列) 例:大众都知道的神话(不整合也能共存,整合后的作品比如《荷马史诗》理论程度极高)→神学概念+哲学+科学(让专家精英外的成员无法弄懂世界是怎样被维护的)
概念装置应用方法: ①治疗(therapy):把人留在这个世界,包括:越轨理论,诊断装置,能“治愈灵魂”的概念系统。 诊断成为主观上的真实并概念化(“只要这个人身上曾发生过一点点成功的基础社会化,要治疗他就不会太难)/抵抗理论&反移情理论
②虚无(nihilation):否定与原世界不同的现实,包括: ←赋予现象一种负面的本体论(最常见的是低等化,不过在概念上被清扫的群体拥有多少物质权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用原本世界中的概念解释偏常定义,incorporate&vanish
第三节:维护世界的社会组织 Q10 Says who? experts争取成为univeraal experts,纯理论出现的同时,制度的内在惰性增加(除非遇到问题否则会倾向于维持原状) →人们做一件事是因为它是right而不是work的 →冲突出现:理论专家&权力实践者,专家小圈子的冲突(能通过实践检验最好,不能的话论证的说服力并不强,也可能借用权力——通常依赖“社会性支持”而非“经验性支持”来获得有效性)
竞争时,理论的非实用性被倒转,它是否有实用优势不是它的内在品质,而是它对承载者群体的社会利益的实用性。 例: ①早期阶段为多的单一象征传统,前提是社会结构高度稳定。 没有竞争不过可能有怀疑主义,只是没有组织化因而无法形成挑战。→被清除,被整合进传统,社会隔离 →internatinal和domestic原因可能摧毁垄断情境
意识形态:对现实的特定定义联结着具体的权力利益。以不同的方式对同一个总体世界(重音)所做的解释,背后是该社会中的具体利益。 *不适用于垄断,不适用于不同社会的相遇 当它被某个群体采纳,成为某个群体的意识形态后,它就需要适当修正,以便与那些它现在要予以正当化的利益保持一致
*大多数现代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结构高度分化+高水平的经济剩余),局部被核心容忍或与之合作,此时也要正当化这种去垄断化。 *知识分子具有边缘性,与为制度提供理论正当化的专家相比,知识分子的设想存在于制度真空中,只能在群体的亚社会中实现社会客体化(当然也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多元化)。此时知识分子可能会将亚社会当成社会基础从而保护亚社会不受外在虚无的侵扰,也可能选择在社会中同他人一起实现(客体化)自己对社会的设想。 →思想和它们维护的社会过程永远都是辨证关系!!!
C3 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 第一节 现实的内化
Q11 怎么样